惠州市第三批 历史建筑名录
历史建筑是城市风貌的一部分,是传承“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近日,惠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惠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的通知,惠城区水口街道下源村泉记等28处历史建筑入列。
此前,惠州市人民政府分别于2013年4月、2018年7月公布了两批历史建筑名录,第一批202处,第二批29处。惠州市各县区亦开展多轮历史建筑普查认定,目前惠州共有历史建筑293处。
历史建筑的建筑年代以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为主
根据《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建成五十年以上且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符合相关条件的建筑物、构筑物,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为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或反映惠州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或与重大历史事件或者著名历史人物有关,在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等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历史文化、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记者梳理发现,此前公布的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除大亚湾外的6个县区,其中以惠城区和惠阳区居多。此次公布的惠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中,惠城区16处、惠阳区5处、大湾开发区3处、仲恺高新区4处。这意味着,大亚湾开发区首次有建筑被确定为历史建筑,这3处历史建筑分别为位于澳头街道妈庙村三组的李氏宅居楼、李氏兄弟楼、李番鬼英楼,均为居住建筑。
记者了解到,历史建筑的建筑年代以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为主,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商住建筑、文化建筑、商贸建筑、祭祀性建筑、教育建筑、民防建筑等类型。
历史建筑维护修缮可获补助
我市拥有较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对于提升我市的文化内涵、建设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惠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的通知》提到,各县、区和市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好历史建筑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科学规划,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做好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为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惠州市历史建筑维护修缮补助办法》。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编制了《惠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规划》和《惠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规划》,对历史建筑编制了保护图则,划定历史建筑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历史建筑核心价值要素,编制活化利用和修缮改善指引,为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提供指引和依据。
维护修缮历史建筑,资金来源是一大挑战。为提高保护责任人维护修缮历史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我市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惠州市历史建筑维护修缮补助办法》明确,国有历史建筑修缮由市级财政按建筑面积1000元/平方米予以补助且不超出修缮总费用的50%;非国有历史建筑轻微修缮由市级财政按每处1万元/年予以补助,非轻微修缮由市级财政按建筑面积1000元/平方米予以补助且一次性补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
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惠州市历史建筑维护修缮补助办法》2022年3月实施以来,已推动180余处历史建筑维护修缮。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对惠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展开挂牌认定工作,并为挂牌历史建筑测绘建档,编制保护专项规划,结合相关维护修缮的条例和办法,进行规范和管理保护。
“历史建筑只有用起来才能活起来”
历史建筑,是距离普通人最近的城市文脉。列入名录、挂牌保护并非终点,只有妥善处理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关系,历史建筑才能拥有持续的生命力。
《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应当充分挖掘和弘扬其文化内涵,支持开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文化研究、传统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文化体验、开办展馆和博物馆等特色经营活动或者公益活动。
1月6日,记者走访了两处列入惠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的建筑,发现它们正以不同形式被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并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铁炉湖2号陈宅位于惠城区桥东街道的铁炉湖历史文化街区内,华灯初上,大宅门前的两个灯笼照亮了门框上的红砂岩和青砖,大宅里传出了悠扬琴声,古韵十足。这座清代建筑,如今已化身为“艺安琴舍”。
走进去,里面的布置古色古香,古琴、书画、文玩、绿植颇具特色。“我们是2019年租下这个屋子的,使用的面积大概有200平方米。当时房屋整体架构还比较好,同时也保留了清代建筑的特色,一下子就把我们吸引住了。”“艺安琴舍”的主理人孔凡秋介绍,租下房子后进行了瓦面、墙面和地面的清理修缮,“你看,这地板都是以前的,我们只是清理了上面的青苔,尽量保留它原来的样子。”
孔凡秋介绍,目前他们主要把“艺安琴舍”作为一个办公、雅集、展览、交流的场所,不时举办一些小型活动,有游客进来参观,他们也是非常欢迎的,“老房子多点人气挺好”。
得知铁炉湖2号被确认为历史建筑,孔凡秋认为,这将更有利于保护建筑,同时他也期待有更多政策支持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只有用起来才能活起来。”
和平直街20号李氏民居也位于桥东街道,背靠白鹤峰,紧邻苏东坡祠,是一座建于1948年的两层洋楼。该建筑外墙由红砖砌成,阳台上方是水泥钢筋的横梁,护栏镶嵌了绿色的琉璃花窗,里面还保留着木质楼梯和木地板,颇具民国建筑特色。
2022年,这座洋楼被出租,租赁者对楼房的后院进行了改造,将其取名为“坡尚小院”,主要经营素食、咖啡、烘焙等。工作人员黄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了解到,洋楼所在地原是晚清惠州知名画家李星阁故居的后园,洋楼是李星阁的侄子李乙酉于1948年所建。
记者看到,两层洋楼的外墙和内部结构基本没有改动,内里的陈设则兼顾洋楼风格和经营业务,后院也是改造成中式园林的风格。“我们平时会承接一些经典诵读、文化沙龙、书画展览、小型会议等活动。”黄先生说,“希望每一位踏入小院的客人都能在这里寻找到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