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源村的厚度

□肖建国

2025年01月12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下源村春山书院AI绘图。(原型图由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摄) 绘图 惠州日报社AI媒体应用智能实验室

下源村春山书院AI绘图。(原型图由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摄) 绘图 惠州日报社AI媒体应用智能实验室

我真切地感到我的力量如此微小。

踏上下源村的土地,在严氏宗祠门口,我使劲跺跺双脚,除后脑神经发出痛苦的哆嗦外,听不到一丝大地的回响。原本我以为,就像对空山吆喝一样,它会有所反应。然而,我错了。

抬头望天,白花花的蓝,像由近及远的海水,这倒少见。

下源村不靠海,只靠江。东江,惠州人民的母亲河。在这里流过时拐了一个弯,恋恋不舍的样子。舟楫时代,从这里坐上小木船,即便顺风顺水,也需要半天的时间才能在惠州府靠岸。

村子中间是翻新的祠堂。细闻,现代的泥浆味无法钩沉历史的遐想。“春山俎豆,天水衣冠”。祠堂对联端庄大气,笔画之间透露出沉稳与自信。对联是解读家族的密码,更是精神传承的符号。据村民讲,“春山”是严氏的高祖,汉代会稽郡严光。他少年时曾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有高名。刘秀称帝后打算以高官相授,严光却隐姓埋名,归隐富春山。“俎”和“豆”原本是古代祭祀的两种器皿,这里是祭祀、供奉之意。所谓“天水”,则指甘肃天水和陇西以东地区,是中华严氏的郡望之地;“衣冠”象征士大夫阶层。把词意串联起来,就可以看出严氏先祖淡泊名利、崇文好学的美德。

与祠堂紧邻的是春山书院,由百年老屋改造而成。一砖一瓦、一雕花一棱角,都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风貌。根据我有限的文史知识,书院不是一般大户人家能建起来的。除了得到官方大力支持外,本家族在“士农工商”等阶层都要有一定的代表人物。他们用各自的业绩和德行,让世人敬仰,让美誉流传。这样,才会有“山长”执教,学子入学,贤人研讨。细聊,方知严氏家族人才辈出,有家财万贯的商人,有清廉务实的官员,有忠肝义胆的烈士……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共同书写严氏家族的传奇。2017年,有村民提出,希望有个固定的地方,传承祖辈崇文重教的耕读传统,也让村民和孩子们有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地方。这一提议得到众人鼎力相助,合谋出资,有村民代表更是无偿拿出自己的祖屋进行改造。于是,就有了三进三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共20多间房屋的春山书院。百年基业,育人为本;祖上灵运,遗风犹在。下源村民挟先祖风骨,昂首走在耕读传家的大道上,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学子。

在春山书院一间书室内,我看到了这样一段史料。

唐宋年间,归善县(现在惠城区)县署一直在水东(今桥东)。到了元朝至元年间,由于归善县无城墙可守,极易受到攻击。在至元三十年(1293)将归善县署迁至有城墙保护的惠州府城内。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200多年,直到明万历三年(1575),林民止莅任归善知县,考虑到县署在府城办公,不适合县域社会的治理和经济的发展,就作出了将归善县署迁回水东的决定。然而,摆在林民止面前有两个最大的难题。一是加紧修筑归善县城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是由于年代久远,归善县署故址早已湮没,无迹可寻。无奈之下,林民止只能采纳堪舆家之言,重新选址,结果定在了白鹤峰之侧。然而,这块地皮为严、利两姓所有。为了征下这块土地,县衙偿还利氏500缗钱。让官府意料不到的是,严氏居然不要补偿款,而是将祖居地无偿捐献给县衙,整个家族搬迁到梁化、阳坑等地。为了表彰严氏族人的义举,当局在县署建成后,还将此事勒石于县署前,以垂永久。

细品这段史料,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背井离乡,迁徙他地,历来是广大民众最为悲惨的事情。身离故土,孤独无望,魑魅魍魉,前程一片渺茫。稍有一点理由和坚守之力,都不会扶老携幼、挑着铺盖到一个陌生地方讨生活。而严氏家族说走就走,放弃了连官府都看好的“风水宝地”,毅然决然远赴他乡,这个决策的果断来自哪里?

我想,就是对官家的信任!

虽然史料上没有过多的记载,但以现在人的思维复盘当时情景,我很有把握地推出以上论断。官家修城墙,为的是城可守,民可安,造福一方。建县署是凝民心、聚士气的“定海神针”。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一个县城没有衙门,只能是一盘散沙,最后受苦的还是老百姓。当然,官家一定是得民心的官家,官人一定是受人敬仰的官人。只有君视臣如手足,才会有臣视君如腹心。反之,你若视我如犬马,我则视你如国人甚至寇仇。这道理,县官林民止应当明白。

只有信任,严氏家族才会不计报酬、心甘情愿地腾出祖宗基业,走向如今的下源。严氏家族的这段迁徙史,虽然时过境迁,但依旧熠熠闪光,为世人所称道。当然,官家也有所回馈,就是答应了严氏的请求,“免子孙人丁杂派”。所谓“杂派”,指的是纳税之外的负担。这与家族整体迁徙相比,那是给即将建成的县衙留下了严氏义薄云天的壮举和高贵的自尊。

现如今,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下源村已经成为五六千名严姓族人的聚居地。这里青山斜倚,碧树红花,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安静美好。我无意间跺了跺脚,这次让我感受到了脚下那绵实的厚度,透出不一样的温暖。

阳光斑驳,忽然就想借一位官人的对联贴于村口,也许有些写意。

燕居田园,静听蛙声一片,动情于山水之间也,淡泊方是人生根本;

财取天下,拓开长路万里,报国尽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