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

□林彰永

2025年01月12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晚上回到家,父亲身上穿了一件新的夹克,我感到十分惊讶,便笑着说:“是不是好久没买新衣服了,想穿新衣服呀,不是有好几件外套吗?”

父亲说,厚的太厚了,薄的只有一件,拉链拉不上了。

父亲有好几件秋天穿的薄外套,记得换季的时候,我专门帮他找出来,洗了晒干放到他房间的柜子里,怎么就没有了呢?于是我去他房间里一看,两件外套叠放在衣柜的最上面,他却没看到。

晚上帮父亲冲凉的时候,他坐在床上脱衣服,用了好久时间,我一看,原来他身上同时穿了两件T恤,一件套一件,脱衣服的时候粘在一起不好分开。其实女儿给他买了好几件贴身保暖衣,轻薄保暖,穿脱也不费力。于是我问他怎么不穿保暖衣。父亲说,那些衣服太薄了,是热天穿的!

父亲患痛风30年了,国庆期间,因左手食指痛风石化脓再次住院动手术。老年人伤口愈合比较慢,半个月后才出院。出院时,医生交代伤口不能碰水,怕感染。父亲对伤口十分重视,两天时间一到,他就马上拄着拐杖,摇摇晃晃走到楼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去消毒换纱布。有时,他晚上睡觉不小心碰到纱布后脱落,第二天一起床他就会焦虑地告诉我,纱布脱落了,要我赶紧帮他包扎。过了两个多月,伤口早已愈合,社区的医生也说,可以不用包扎了。但我知道他很在意伤口,担心自己不小心用手指去摸结痂部位,于是仍然坚持要我每两天帮他换一次纱布。有时坐在家里,只要手指发痒,他就会唉声叹气地跟我说:“唉!麻烦大了,这手指不会好了!”

有天下班回家,父亲指着胃部跟我说他胸痛。我告诉他那不是胸痛,是胃痛。于是我到楼下药店帮他买了点胃药,吃了两天后,父亲还是坚持说是胸痛。到了医院,医生帮他做了心电图、CT等,没发现有什么问题,认为应该是得了胃炎,便建议住院观察治疗。在医院住了不过2天,父亲便说不痛了,吵着要出院。再观察了几天,出院后他就再也没说胸痛了。

去年夏天,父亲突然说左脚中趾下地走路的时候痛得很厉害,不走路时就不会痛。于是他只能天天坐在家里,不能出门。起初,我以为是他脚趾长了“鸡眼”,便买了鸡眼贴,每天给他换一次。十多天后,伤口愈合了,下地走路也没有痛。但好景不长,仅过了一小段时间,又跟原来一样。小区药店的医生说,可能是真菌感染,便给他开了中药洗,又开了药膏涂,还开了西药吃。三管齐下,天天给他洗脚涂药,坚持了半个月,却基本没效果。于是拍照发微信,打电话给本地和老家医院的医生朋友咨询,结果大家的结论基本一致:老年人这种现象很正常,最好的办法是做切除手术。但考虑父亲已80多岁高龄,动手术后走路可能都会困难。权衡再三,最后还是选择放弃手术。

看到老人家整天坐在家里,心里十分着急。一天听朋友说惠州某骨科医院的医生医术不错,可以去试试。到了医院,院长亲自出诊,开中药洗,喝中药,对准疼痛部位打针冲洗,三管齐下,一个疗程结束,还是没有任何效果。

到了冬天,看到老人整天坐在家里很孤独,我联系到附近的老年人活动机构,每天早上送他去老年人活动中心,下班又把他接回来。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坚持了3个月。春节过后,老人家说走路脚趾没那么痛了,再过了一段时间,他说起床的时候,在脚趾下面塞点棉花或纸巾,走路就基本不痛了。真是谢天谢地!

父亲原来一直在农村老家居住,2020年春节前夕,后母突然离世,办理完丧事后,大年初二,我们便带着他匆匆南下广东,从此他便开始在广东生活。十多天时间里,父亲经历了老伴离世,离开了村庄故土和老友,还没有结识新的朋友,我很担心父亲,但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每天帮我们拖地、煮饭,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记得2020年国庆和2021年“五一”期间,我带他先后到潮汕、粤西及闽赣等地旅游,他跟着我们一起登高爬山,自信满满。然而,自从2023年生了一场病后,原本有点轻微帕金森病症状的父亲,走路摇摇晃晃,拐杖也拄起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他对自己身体各种不适的诉说。而每次带他去药店取药,药还没吃完,他就感觉病已经好了。医生多次私下跟我说,老人的健康状况尚无大碍,不需经常用药,开点药让老人求个心安而已,我听了也不由得一笑。

家有一老,赛过一宝。因为父亲的到来,这些年我也基本不出远门。每天下班,首要的工作就是买菜做饭陪他吃饭。父亲也从不挑剔,无论我做什么饭菜,他都吃得津津有味。我和他的共同语言也不是很多,每天饭后,两个人就默默地坐在客厅,一起看电视剧,《大决战》《长征》《人生之路》《狂飙》……一改我过去下班打球的习惯,与其说是我陪他,倒不如说是他在陪我。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年轻时陪孩子,中年时陪老人,孩子的哭笑声似乎还在耳边萦绕,耳边又不时传来老人对病痛的诉说,在哭声、笑声和诉说声中,自己也已经霜染两鬓,这也许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