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生死接力 极限时速 只为护生命周全

2025年01月15日惠州日报特刊
字号:T|T
    急诊科团队合影。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急诊科团队合影。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

    医院急救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医院急救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32名医护人员轮流值守,24小时不间断为生命“亮灯”,每年接诊量达到5.4万人,书写了无数生命奇迹。建院于1958年的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仲恺人民医院),一直把急诊科作为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科室承担急、危、重伤患者的抢救和转运等急救工作,并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任务,影响覆盖全仲恺区及周边乡镇。该院还是仲恺区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及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

在这里,你永远预测不了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惊险的生命抢夺战和惊心动魄的剧情。在这里,医护团队以精湛的医术、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爱心与时间赛跑,为生命续航。在这里,无数患者死里逃生,在绝望与希望的转变中懂得生命的可贵,感受人间的大爱。

实力提升 “重启”两年多 接诊量翻了两番

走进位于陈江街道曙光路1号的仲恺人民医院,只感觉环境简单却温馨舒适,院区闹中取静。急诊科设在入院的右侧区域,旁边是住院楼,对面是影像科。科室门外设有无障碍通道、救护车通道和专用汽车通道,在门口放置有一张移动病床,时刻等待接应急诊患者,随时展开一场生命的“接力”。而走进科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急诊预检分诊台,工作人员正忙碌着为患者服务,在这里,创伤、胸痛、卒中患者可优先接受诊治。作为医院中急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这里还设有抢救区、留观区、清创区、输液区、抽血处等,并有专用的创伤救治单元及复苏单元。

据悉,作为医院曾经关停,后重新组建、升级的科室,急诊科在“重启”两年多来,急救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苏嘉亮见证了科室“重启”以来的蜕变。他介绍,经过升级改造后的急诊科业务用房多达四百多平米,科室配置先进的抢救设备,拥有迈瑞全数字化高端平板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TE7)1台、安保便携式呼吸机(T72104204)3台、迈瑞呼吸机(SV300)3台、迈瑞除颤监护仪(BeneHeart D3)5台、科曼医疗吊柱3台、心肺复苏机(AHS 200A)1台、多功能电动病床4张,可视化喉镜1台、电动手术台1台、迈瑞手术无影灯(HYLED730/730双头)2台、心电图机3台、洗胃机2台、各类监护仪、输血输液加温仪、输液泵及微量泵数十台等。

苏嘉亮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急诊科的患者服务规模经历了显著的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初始阶段,科室接诊了1万多例患者,到2023年服务的患者数量实现120%的增长,2024年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130%的增长,急诊科的接诊量已达到5.4万人,可谓“翻了两番”。

关口前移 重视院前急救为生命争取时间

与普通就诊患者相比,急诊科的患者病情伤情往往来得又急又猛。急诊的环节一旦有差池,患者有可能面临死亡。一个快速且有效的紧急救治体系,是与死神“抢人”的关键。

曾有一名13岁的学生在学校因心肌炎突发不适,出现心跳骤停。情况危急,接到信息后,仲恺人民医院急诊医生一边通过电话了解情况、指导现场的老师做心肺复苏,一边带齐相关配备火速赶往现场。经过紧张的心肺复苏、出血处理,持续2个小时后,患者奇迹般恢复了心跳!考虑到患者情况,在经过积极抢救后,仲恺人民医院积极协调,使得该名学生迅速转送三甲医院接受进一步救治。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对医院的认可,孩子的家长特别信任和感激,在脱离生命危险转危为安后,该名学生又回到仲恺人民医院接受后续的康复治疗。

“正是得益于最初的应急抢救,才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和条件。”苏嘉亮说。院前急救,是急救链的第一环节,秉承抢救技术窗口前移的理念,仲恺人民医院急诊科不断优化急救流程,守好第一关口。

根据流程,工作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会先咨询患者基本病情,与此同时,医院值班医生进行分析研判后,远程指导,并安排护士准备相关急救物品和设备,准备前往现场。在此之前,救援车早已在门外等候到位。

为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急诊科配备有各类型救护车共5台,且每部车内配有5G智慧急诊急救一体化信息平台、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等。

“接到120求医信号后,急诊团队平均应答时间控制在两分钟以内,这个速度在全市位居前列。”苏嘉亮说,急诊科近年来不断完善“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后续康复护理工作也是重要的一环。仲恺工业区居多,年轻上班族占比大,很多患者选择晚上到医院换药、拆线等,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科室加派夜班人手,只为提供更贴心的医疗服务。

目前,该院急诊科积极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方针,推行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术后监护一体化管理,完善现代医院急救系统建设,形成高效的救治模式,让整个急救过程不留“空白”。

学科联动 3分钟内召集开展急会诊

“镇隆正转来一名车祸患者,头部、胸部受伤严重,当场已无心跳无呼吸!随车正在紧急抢救中。”“还有几分钟抵达医院,请神经外科、普外科联合会诊,相关人员请准备就绪。”“收到,有任何情况随时反馈到值班群……”不久前,仲恺人民医院急诊科联动相关科室,共同抢救一名严重车祸患者。经过持续不断的抢救,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患者恢复自主心跳,随后神经外科团队率先对最致命的颅脑损伤进行紧张手术,将其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而普外科也在综合研判病情,准备在恰当时机施行手术。

“医院的应急会诊制度要求各科室10分钟内要到位开展会诊,但由于我们内部的默契配合与高效联动,相关科室一般3分钟内能够到齐。”苏嘉亮表示,仲恺区的急诊患者有六成是创伤类患者,很多患者病情复杂,创伤涉及身体多部位,对他们的救治涉及多个专业学科的救治。对此,医院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多学科联合诊疗,联合外科、儿科、妇科等科室会诊和施救。比如几年前急诊科接诊的一名失血性休克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孕妇,就是在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等各科室的联合救治下成功脱险,堪称“起死回生”。

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学科协作机制在急诊领域的作用,仲恺人民医院还建立了一套信息互联系统,既实现患者院前、院中、院后信息全方位覆盖,又便于相关科室掌握最新情况。

不问姓名,不问身份,先救治后收费,人命面前,一切都要“让路”。仲恺人民医院急诊科里日复一日地上演着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拼搏的紧张剧情。为不断完善现代医疗急诊救治体系,最大限度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对急、危、重病人实行一站式24小时急救医疗服务。诊疗模式早已从“病人等医生”转为“医生等病人”。一般而言,患者入院40分钟内就能做手术。

为了提升危重疑难患者的抢救率,除了联动院内多学科的力量,仲恺人民医院还积极与其他医院联动,提升综合实力,医院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联体协作医院、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医联体合作医院、惠州市第一人民医联体协作单位、仲恺高新区医共体牵头单位,可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及卫生防疫等全方位的卫生健康服务。此前,仲恺人民医院已经通过广东省创伤中心(四级)现场评审。

人才加持 由副主任医师和副主任护师领衔

苏嘉亮把急诊科医护人员称为分秒必争的“守夜人”。在他看来,在急诊科工作必须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同时反应迅速、分秒必争。在医院党委的重视下,急诊科近年来引入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作为急诊科的学科带头人,苏嘉亮从事急诊临床工作已逾15年,尤其擅长急性胸痛、急性卒中、多器官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对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有独到见解。他还担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门(急)诊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广东省胸痛中心质控员、惠州市创伤质控委员会成员。

办事干练、有朝气,是急诊科团队给人的第一印象。目前科室有医护人员32人。其中医生11人,包括学科带头人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5人、高年资医师4人。护理团队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有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5人等。科室医护人员均接受过专业急救培训。

为了提升专业急救能力,苏嘉亮不断发挥“传帮带教”作用,带领团队成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急诊科的医护团队抓住难得的机会不断学习新技能,经过积淀,目前全科医护人员均熟练掌握临床急救知识和技能,专业能力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能高效处理严重创伤、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衰、各种致死性心律失常、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中毒、急性物理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等危重病人。可常规开展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置管术、环甲膜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高级生命支持。苏嘉亮表示,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到2024年10月份已达到95.6%,而在两年前,这一数值仅有82%。

在提升自身急救技能的同时,医院不忘带动基层医院急救能力的提升。每年都有乡镇(街道)基层医院派出医护人员前往仲恺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医院也依托区医共体的优势,不断传授急救知识和技能,分享急救流程管理经验,助力提升全区的急救水平和速度。

开启新程 将全力打造胸痛、卒中中心

每年秋冬季节,心肌梗死患者明显增多,给急诊科的工作也带来严峻的考验。对于胸痛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记者了解到,仲恺人民医院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胸痛中心的建设,力图在这片生命的战场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在这里,急诊团队开辟专门针对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和处置体系,快速识别与精准判断胸痛患者的轻重缓急,已成为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必备技能。据工作人员介绍,患者一旦入院,10分钟内可做心电图检查,紧随其后的抽血化验,18分钟内即可出检验结果,这为快速诊治赢得更多时间。目前急诊科不仅具备院内溶栓的救治能力,更依托着一条完善的转运通道,将患者迅速转送至能够进行介入手术的医院,为患者的救治赢得“黄金时间”。

“伴随胸痛中心的建设完善,我们将组建团队,开展介入治疗。”谈及未来,苏嘉亮满怀信心。

“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时间就是生命。胸痛、卒中中心建设都是我们医院重点发展的方向。”仲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国城表示,胸痛中心的建设是医院2025年的一大重点工作任务,伴随相关工作的稳步推进,医院还将在此经验基础上筹建卒中中心。他还透露,考虑到区域内肾病患者的诊疗需求,血透中心的建设也正在规划中,这也是医院布局未来的重要一环。

在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学科建设是医院各项事业的基石,是医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路径。陈国城说,仲恺人民医院不断在学科建设方面优化布局,用好优势学科、突破普通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做出自身特色,打造优势学科品牌,其中骨科、儿科、妇产科、肾内科、泌尿外科五大科室已荣获惠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医院的医疗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徐徐展开的还有仲恺人民医院新院的规划蓝图。在仲恺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鼎力支持下,新院区的选址工作已经完成。新院区的规划建设,为区域医疗服务尤其是急救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仲恺人民医院在管理、医疗、护理、服务、科研、教学等方面,朝着高质量目标不断前进。陈国城表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大众的迫切需求。

历经六十余载风雨洗礼,仲恺人民医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信念,肩负起仲恺及周边地区公共卫生应急的重任,守护民众的健康福祉。未来,全院上下将携手并进,以无畏的勇气、精湛的技术和坚定的信念,吹响向病魔宣战的号角,书写生命救援的壮丽篇章,为“健康仲恺”“健康惠州”建设添砖加瓦!

相关链接

面对创伤患者,120到来前,我们能做什么?

仲恺区人口密集,工业区众多,交通流量大,这也增加了交通事故、意外工伤等风险。仲恺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的患者中有绝大部分都是创伤患者。众所周知,发生人员受伤事故后应及时拨打120,说明事故发生的详细地址、伤者情况,等待急诊团队的到来。那么,在120救护车到来前,我们还可以做哪些准备呢?一起看看:

1.保持冷静,观察周围环境,确保无后续危险。如果是车祸患者,快速将伤者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车辆再次碰撞等其他二次事故。如果伤者因骨折、内脏受伤无法转移,而伤者处在公路等危险位置,应及时在醒目位置放置警示标志。

2.关注患者,注意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如口鼻中有异物、分泌物、呕吐物应及时清理。此外,根据季节情况,注意保暖或防中暑,适当为患者添盖衣服或撑伞。

3.随时关注伤者病情变化,如果周围有人学过专业的急救知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止血等措施;如果没有,电话询问并配合120调度员或途中的急救人员,远程指导自救或互救。

4.清理现场,为急救转运争取更多时间。比如清理道路障碍,腾出空间让急救车驶入,或者清理楼道、走廊等通道的杂物。

5.为争取时间,可让熟悉路况的人在道路重要路口、标志建筑物处或者厂区门口等候,待救护车到达后引导救护车进出。

6.可了解患者本人的年龄、所在单位、家属联系电话等信息,如有服药史尽量要记住药名和用量或将常用药物带上并把这些信息告诉急救人员等。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吴剑君 黄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