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诗会·“永远的青春”诗歌朗诵会圆满落幕

吟诵经典名篇 领略惠州诗意

2025年01月16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诗歌朗诵会活动现场。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诗歌朗诵会活动现场。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人的一生应当有/许多停靠站/我但愿每一个站台/都有一盏雾中的灯……”

“它在飞翔/以静止的方式/逆流而上/刻在额头的诗句/蝶化成羽/编织透明的翅膀……”

1月13日晚,青春诗会四十届座谈会暨“青春诗城”系列活动之“永远的青春”诗歌朗诵会举行,吉狄马加、王山、杨克等参会诗人现场吟诵自己创作的青春诗篇,惠州本地专业主持人、朗诵家也共同参与朗诵“青春诗会”走出的著名诗人的经典名篇。朗诵会辅以音乐等形式,融合新媒体技术,呈现出诗乐相配的精彩画面,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和心灵震撼。

青春诗会见证时代印证青春

朗诵会上吟诵的诗歌,几乎都是从“青春诗会”中走出的著名诗人的经典名篇。朗诵者用饱含激情的诵读再一次激起大家的青春记忆。

“《诗刊》社从1980年起,已成功举办了40届‘青春诗会’。”《诗刊》社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说,40余年来,舒婷、顾城、于坚、韩东、翟永明、吉狄马加、杨克、西川、欧阳江河等众多著名诗人从“青春诗会”走出来,成长为中国当代诗坛的代表人物和中坚力量,“青春诗会”成长为中国诗歌界、文学界乃至文化界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被誉为“中国诗人的摇篮”。

李少君介绍,2024年,《诗刊》社把“青春诗会”升级为“国际青春诗会”,“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在杭州和北京两地举办,金砖十国72位诗人以诗歌为媒介传递青春诗意,增进文明交流互鉴,首届“国际青春诗会”的作品集在法兰克福书展举行了首发式。第二届“国际青春诗会”也将于2025年举办,可以说“青春诗会”从国内品牌走向国际品牌,将继续推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走向中国诗歌的舞台、走向世界诗歌的舞台。

“青春诗会”见证时代、印证青春。深情的朗诵、真挚的情感,不仅感染着现场每一位观众,也勾起了与会诗人的深情回忆。

“我准备/把餐桌对面的墙/漆成蓝色的,把天花板的一部分/漆成蓝色的,把书房/右侧的那面墙/漆成蓝色的……”朗诵会上,《芳草》编辑、青年诗人林东林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蓝色的》。“参加青春诗会是我诗歌创作生涯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我的写作是自发意义上的写作,参加青春诗会以后,就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意义上的写作。”林东林说。

惠州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

不少参会的青年诗人表示,这次朗诵会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诗人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互学互鉴中不断成长。

惠州诗人、第六届“青春诗会”代表阿吾现场朗诵了他20多年前于惠州创作的《我们一家都生在河边》。“参加青春诗会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次朗诵会勾起了我无尽的回忆。”阿吾说,他先后在惠州居住了30年,创作了约1000首诗歌,这次在惠州吟诵自己的作品,感触颇深,“诗歌是情感的流淌,有些诗歌通俗易懂,有的可能很深奥,但都有其神秘之处。”

朗诵会上,应邀参加青春诗会四十届座谈会系列活动的国外青年诗人,来自俄罗斯的李莎和哥伦比亚的李戈也朗诵了自己的作品,他们深情的诵读诠释了中华诗歌的魅力,也加深了中外诗歌创作者的交流。

“我第一次在面对这么多人时,用中文朗诵自己写的诗,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很开心。”俄罗斯诗人、译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李莎在朗诵会上朗诵了她创作的《唯一》。她说:“我在俄罗斯出生、母语也是俄语,但我用中文创作了一首描写我出生地场景的诗歌,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我这几年都在中文的语言环境下生活,用中文写诗或许正是我内心语言表达转向的表现。”

“我从北京来到惠州,感到这里很暖和,人也很热情。”谈起此次惠州行的感受,李莎认为,惠州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看到惠州西湖,我就意识到为什么这么多诗人到惠州后选择留在这个地方,这样的一种风景,这样的一种气候,特别适合生活,也特别适合写美好的诗。”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