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①:小金口麒麟舞将武术动作融入其中,刚柔并济,套路完整。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图②:东江盐焗鸡被不少游客当成惠州手信送给亲朋好友。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摄 图③:虎头花灯的造型为六边形垂直式棱柱体,灯高4.6米,宽1.1米,灯体之硕大较为少见。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图④:惠州特色年货小吃糖环。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图⑤:莫家拳以腿法见长、拳法为辅。惠州市非遗中心供图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大节日,在惠州这片土地上,年味更是被赋予了独特的非遗印记,仿佛一幅幅鲜活的民俗画卷,徐徐展开在岁月的长卷之中。
小金口麒麟舞舞出祥瑞,虎头花灯点亮团圆,糖环小吃蕴含着对生活环环相扣的美好期许,东江客家菜传递着家的味道,莫家拳则以刚劲有力的招式续写着传承故事,彰显着别样的“惠州年味”。
●小金口麒麟舞
舞动麒麟增添吉祥喜庆
春节一到,省级非遗项目“小金口麒麟舞”代表性传承人曾燕青便忙碌起来,他带领着队员,舞动麒麟,敲锣打鼓,受附近村民邀请前往拜年,增添吉祥喜庆气氛。
“从年初一至年初三,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主要在小金口一带拜年,为市民朋友送吉祥,元宵前后也会迎来另一波表演高潮。”曾燕青表示,每当逢年过节,甚至婚姻嫁娶、新居落成等喜事,惠州很多地方都少不了麒麟舞来助兴。
麒麟为瑞兽,东江一带的惠州乡民通过舞麒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乾隆《归善县志》记载:“其迎亲,为麒麟、狮子兽头,童子戴之,击鼓跳跃,极为喧闹。”
小金口麒麟舞又称东江麒麟舞,主要在小铁、乌石、白石、九龙等村传承,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小金口一项独具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风趣幽默、谐趣横生是小金口麒麟舞的特点,它将武术动作融入其中,刚柔并济,套路完整,生活气息浓厚。2009年,小金口麒麟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小金口街道成功举办五届“麒麟文化节”及一届“麒麟文化周”,先后被评为“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麒麟文化之乡”“广东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小金口麒麟舞曾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文化周”开幕式展演、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开幕式展演、第16届亚运会圣火惠州站传递活动文体表演等活动。自2011年起,小金口麒麟舞队还先后到马来西亚、俄罗斯、泰国等国家进行海外文化交流。
曾燕青表示,为适应时代需求,小金口麒麟舞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发展,从传统的单只麒麟,演变成2只、4只、6只、8只甚至更多,在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开幕式展演时,30只麒麟共舞,气势宏大。2013年,小金口麒麟舞队还融入龙形拳的武术动作,一些麒麟狮头也通过吸取佛山南狮的特点,进行了改良,让麒麟舞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金口综合文化站,常年开展麒麟舞培训,积极传承非遗文化。小金口街道城市会客厅也雏形初具,麒麟IP形象到处可见,并建设有麒麟舞、龙形拳非遗展馆。
●虎头花灯
“花灯村”的独特灯彩艺术
春节到,做灯忙。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虎头村民小组是远近闻名的“花灯村”,传承着独特灯彩艺术——虎头花灯。农历新年一到,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忙着赶制花灯订单。
扎架、剪纸、卷灯带、裱糊、做灯斗与凤鸡……从年初二开始,虎头花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廖福便领头,与其他村民一起,在村中祠堂制灯,分工协作,一派忙碌景象。何廖福表示,虎头花灯看似构造简单,但由于全灯都由人工制作,一个灯最快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每年年初二至元宵节前,虎头村民小组能制作出约100盏虎头花灯。
元宵上灯的习俗,在龙门流传已久。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记载,“上元张灯,或为花草虫鱼龙马之像,或为人物故事,运机能动,有绝妙逼真者。箫鼓喧阗,自夜达旦。生子者,是夕盛为酒馔,延族属燕饮于祠,以齿序,曰:饮灯。越夕,族属合酬生子者,曰:酬灯。”
旺盛的市场需求,奠定了虎头花灯的地位,在清代已经兴盛。虎头花灯的造型为六边形垂直式棱柱体,其整体结构按俗称分为上、中、下三托,灯高4.6米,宽1.1米,灯体之硕大较为少见。虎头花灯颇为注重以多种不同样式的灯带作装饰,整个灯体共挂有48条灯带。3个圆球体则均匀地吊挂着灯带。优雅脱俗、别具风韵的虎头花灯,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每年吸引不少本地和外地村民前来订做。
2012年,经龙门县文化馆推荐,虎头花灯参加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暨第三届洪梅花灯节,脱颖而出获得金奖。2015年,虎头花灯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惠州花灯类唯一获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殊荣的灯。
何廖福表示,他和其他村民一直以最传统的方式制作虎头花灯,希望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记者了解到,龙门县文化部门近年完善了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系统培训,逐步把“虎头花灯”与龙门旅游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虎头花灯”特色文化品位和价值,打造特色化品牌,将其打造成为宣传龙门文化产业的一个新亮点。
在众多旅游推广活动场合,在惠州市区水东街龙门非遗文化馆,在龙门古城七星山公园,人们均能看到虎头花灯的身影,一盏充满诗意的花灯,推动着非遗与旅游“联姻牵手”,让游客体验龙门传统民俗。
●糖环
寓意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在惠州众多年货小吃中,糖环备受瞩目。糖环的形状别致,最吸引眼球,外面一个圆环,里面像五角星,寓意环环相扣、生生不息。有一家开了20多年的传统饼屋“浓香饼屋”,他们家的糖环制作技艺在2023年被列入惠城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家饼屋的传承人邓慧玲坚持纯手工制作糖环,申请非遗保护,让这种传统小吃的工艺得以传承。
近日,记者来到“浓香饼屋”新搬迁的地址,只见店门口和往年一样,依旧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邓
慧玲忙着招呼顾客。“最近一周,我们每个人都忙到脚不沾地,吃顿饭都要分好几个时段,最后还是供不应求。”
记者注意到,新搬迁的“浓香饼屋”门店装饰一新,面积比原来老的门店增加了两倍。邓慧玲告诉记者,近年来,前来采购小吃的市民越来越多,原本的门店早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去年国庆,她另寻新址,将门店搬到了市区河南岸,采购了2台新的高效率压面机,一改原来透明塑料袋的包装,设计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包装,推出非遗礼盒套装,另外还将产品放在惠州非遗馆、部分民宿、酒店进行展示。
“多方面的升级和推广,门店生意更好了,店里各种小吃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0%。”邓慧玲说,为了满足顾客的采购需求,店里增加了人手。
销量增长的背后,除了传统手艺的坚守,还少不了“非遗”的助力。邓慧玲告诉记者,自从糖环列入惠城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门店知名度更高了。前来购买的市民更多了,还增加了企业订单,不少企业客户采购店里的年货小吃作为送礼佳品或者员工福利。
“每年春节前夕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但不管再忙再累,我们都会坚持品质,坚持传统手艺,不辜负老街坊们的信赖。”邓慧玲说,接下来他们将继续秉承初心,一步一个脚印,把浓香饼屋经营好,让这门独特的技艺能在她手中得以传承,让惠州传统小吃的味道历久弥新。
●东江客家菜制作技艺
让游客品味“舌尖上的惠州”
惠州是一个拥有丰富美食文化的城市,其中,东江客家菜制作技艺(东江盐焗鸡、东江酿豆腐、东坡大肉、梅菜扣肉)于2011年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赖育锋,作为东江客家菜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全市人民沉浸在春节欢乐时刻,他却忙个不停,加紧备货,用新鲜的食材,精湛的烹饪技艺,制作惠州地道美食,让全国游客品味“舌尖上的惠州”。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所有门店只在除夕和大年初一休息,大年初二全部恢复营业。”赖育锋说,为了让市民和游客品尝到正宗的东江客家菜,旗下所有门店拒绝使用预制菜,所有菜式均采用新鲜食材烹饪制作。
“以东江盐焗鸡为例,我们采用惠州博罗石坝走地鸡,用海盐盐焗而成,烹饪出来的盐焗鸡色泽金黄、皮爽肉滑、骨香味浓、风味诱人。”赖育锋说,东江盐焗鸡备受惠州市民和广大游客的喜爱,不少游客更是将东江盐焗鸡当成惠州手信,送给亲朋好友,“对此,公司旗下所有门店提供免费真空包装服务,方便广大游客将东江盐焗鸡分享给亲朋好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广惠州特色美食,今年赖育锋还与惠州西湖景区联动,门店上线惠州西湖花灯预约小程序进行推广。“我们把好食材品质关的同时,还将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非遗文化特色活动,弘扬惠州传统美食。”赖育锋说,作为东家客家菜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广惠州美食文化,责无旁贷,“春节期间,公司门店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惠州美食文化特色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惠州过一个‘舌尖上的惠州年’”。
●莫家拳
拳脚间年复一年的传承
春节期间,莫家拳第九代传承人莫玉林开始谋划着新一年莫家拳的传承和弘扬工作。
莫家拳属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即洪、刘、蔡、李、莫),也是国家认可的129个拳种之一。惠州市仲恺区沥林镇伙岗村(发源地)与东莞市桥头镇联合申报的莫家拳,入列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类别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莫玉林生于1965年,沥林镇伙岗村人,为惠州市级传承人。他12岁便跟随莫锦绣、莫炳南学习莫家拳。
“莫家拳始创于明末清初。那时候两广地区战乱,13岁的莫福田因兵乱到今惠州沥林镇火岗村避难,娶何氏为妻,生莫硕士、莫达士二子。相传莫达士曾学艺于少林寺,技成后返回火岗村,因火岗村全为莫氏族人,便开宗创派称为‘发源地火岗村莫家拳’。”莫玉林说。另据《广东省志·体育志》记载,莫家拳不断传承发展,现今主要流传在惠州、东莞、广州、佛山、顺德等地,并已传到香港、澳门等地。
中国传统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分,而南拳中的莫家拳则两者兼具,以腿法见长拳法为辅。莫玉林介绍,“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但莫家拳不一样,它最重要的就是教步。”
腿法是莫家拳的制胜法宝,主要包括“莫家三脚”过门脚、穿心脚、后蹬脚,以及扫堂腿、磨盘脚等20余种脚法。这些腿法可灵活运用于各种场景,如穿心脚适用于迎面技击,过门脚是在跑动过程中出脚,后蹬脚、鬼脚则出其不意让对手防不胜防。
为了更好传承和弘扬莫家拳,2019年开始,莫玉林开始带着莫家拳走进仲恺沥林罗村文英小学,教授300名小学生打莫家拳。随着时间的推移,莫家拳走进的学校越来越多。“我们现在定点教学的学校有五家。”莫玉林说,每周在每个学校上两节莫家拳课。此外,每周还会在东莞一社区定点教授2节课。每年暑假,还会在村里篮球场开展30天免费培训。
“很多年的春节,我们都有表演活动,比如去年的非遗大巡游。”莫玉林说,武术传承不易,天分、勤奋和思考缺一不可,种种举措皆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一起学习莫家拳、传承莫家拳。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骆国红 龚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