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收拾老屋时,看到爷爷编的背篓,许多回忆一下子涌入脑海。
爷爷最引以为傲的手艺便是竹编,尤其是竹编的背篓。编织前,他先去竹林挑选粗壮、结实且有韧性的竹子,接着去掉竹节的多余部分,再劈开竹筒,竹子在他手中变成一根根薄而软的竹篾。他动作娴熟而流畅,先将经篾固定好,然后一圈一圈地上下缠绕纬篾,竹篾在他手中灵活舞动,编织成紧密而匀称的纹理。待背篓的形状逐渐显现出来,他便小心地收边、缠边,再用削好的宽竹片围成骨架。装上背带后,用力按压几下,确保没有一丝松动,他才露出满意的微笑。我不禁感叹,编背篓真是费时费力,可爷爷却说:“有些麻烦是不能省的,得一步一步来。”
农忙时节,爷爷总是家中那个最忙碌的身影。有一年收麦子,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爷爷便已在微弱的灯光下,细心整理着农具。爷爷干活特别利索,他把割好的麦子先捆成一捆,再放进背篓。然后,他小心地把背篓挪到土坎的高处,站定后弯腰、屈腿,然后用力,身体微微颤抖,麦堆也随之晃动,爷爷便稳稳起身。背了两趟,我便忍不住抱怨太累了。爷爷却淡淡地说:“不累。人活着,不就是为了这些事儿吗?”言罢,我恍然大悟,人活一世,总得有所追求,哪怕只为家人的一日三餐,为田间那片金黄的希望,也算是不负这匆匆时光。
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闲不住。一到赶集的日子,爷爷便会挑些竹器去摆摊。天刚蒙蒙亮,他便挑着竹器出门了,到了集市,找一空位,把竹编制品摆放整齐,便坐在小木凳上,一边用纸卷着烟叶,一边看着人群。直到天边染上金红色的余晖,他才慢悠悠地收摊,只见他弯着腰,把竹器一一叠放在担子的两端,便晃晃悠悠往家走。每每见他回家太晚,我总忍不住担心,劝爷爷多休息。爷爷却笑着说:“人啊,只要能动弹,就不能闲着。闲了,心就慌!”当时我不理解,如今回想,爷爷闲不下来,或许不仅仅是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更是为了寻得一份安宁。
老屋里的背篓承载着爷爷一生的勤劳与担当。或许,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平凡的日常中一步步编织而成,最终留下的,是一份属于自己的安宁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