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奋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集群。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2月6日,惠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在惠阳区举行。
在主题发言环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滨,副市长李俊玲、黎炳盛围绕集中精力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3+7”工业园区、推进全市产业创新发展作发言。大亚湾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郭武飘、惠阳区委书记谭星海先后围绕加快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在区域融合发展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发言。
谈感想、议发展、谋未来……掷地有声的发言,吹响了奋进“冲锋号”、描绘了发展“新蓝图”,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2+1”现代产业集群成惠州发展“压舱石”“动力源”
去年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突破3900亿元、5500亿元
2024年我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9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5500亿元,生命健康产业蓄势勃发……记者从大会上获悉,“2+1”现代产业集群已成为惠州发展的“压舱石”“动力源”。在新的起点上,惠州将坚持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不动摇,集中精力、竞逐一流,让产业的基础更牢、成色更足、实力更强。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1月6日,“面向全球、惠聚未来——高端石化新材料招商大会”在惠州举行,为惠州竞逐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增添了新动力。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惠州将聚焦注入新动力,全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培育壮大“2+1”现代产业集群。
其中,在建设全球石化产业高地方面,我市将强化大亚湾石化区“榜首”地位,推进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等重大项目建设,延伸培育碳二、碳三、碳四等千亿级产业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集群。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我市将锚定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推动超高清视频、5G及智能终端、新型电池、基础电子等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项目落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生命健康产业方面,我市锚定打造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健康制造、中医药等产业,打造高端健康产业集聚区。
为全力培育新动能,我市还计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加快构建“2+1”产业全过程创新链。
降低内耗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2024年,惠州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对生产性服务业也提出更高需求,同时也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
为提升新能级,惠州将立足“2+1”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信息服务、货运运输、科技服务、检测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厚植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方面,充分发挥“2+1”产业发展优势,以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落地发展,拓展产业发展新市场;另一方面,融合“2+1”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城市强。为进一步用心用情服务好企业,惠州将着力提升政府效能,把发展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项目、每件事情上,减少折腾、降低内耗,让每天都有新变化、新进展、新成效。
在要素保障方面,坚持新增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着力解决企业“用工难”“融资难”“创新难”等问题,促进各类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惠州着力提升企业服务,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规范涉企行政执法,靠前服务解决企业困难问题,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惠州产品、惠州企业、惠州产业。
惠州加快发展金融和现代服务业
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加力提速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助力制造业由低利润的生产加工向附加值高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有效路径。
当前,以制造业当家的惠州,生产性服务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为重要。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今年,惠州将围绕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实施商贸企业高成长计划、聚焦两大支柱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以“文旅+百业”激活消费新动能,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塑生态强支撑,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壮大
惠州具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为制造业企业实现产销一体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今年,惠州将重点实施商贸企业高成长计划,着力推动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塑造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全新生态。通过招引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龙头平台,力争年内推动一批本地根植性强的制造业企业在惠州设立销售公司;加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年内再推动一批商贸企业上限纳统;培育壮大制造业“产销一体化”电商企业,力争年内网络零售超1000亿元;大力培育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及外贸供应链企业,全力争取B保年内获批,为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稳外资外贸赋能。
与此同时,惠州将聚焦两大支柱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例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嵌入应用,建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聚焦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领域,推动高企培育认定,加大检验检测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做强做大仓储、包装、加工、展销、金融等贸易,助力惠州港加速转型。
提质效促消费,文商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2024年,全市金融业占GDP比重6.2%(金融业增加值382.5亿元),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金融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惠州将重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从扩投放、强创新、降成本等多维度发力,重点强化信贷投放、直接融资支持、服务标准提升。围绕“2+1”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投融资需求,推动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保持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百千万工程”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高增速、高占比”,推进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降本;持续完善上市企业培育库,引导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充分发挥产业母基金撬动及放大作用,大力培育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对标一流,推动总部在异地的企业金融服务本土化,推进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模式创新,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
在消费方面,惠州将加力推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以古城文旅融合提升、环西湖夜间消费场景打造、东坡行旅游径、嘉祐寺遗址修缮保护等为抓手,提升“一湖两江四岸”品质;办好惠州马拉松、十五运会、文化演艺等大型文旅体活动,把活动流量变为消费增量;聚焦“百千万工程”,高标准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体育小镇、精品酒店民宿等建设……通过“文旅+百业”激活消费新动能、借助文商旅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建设“3+7”工业园区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去年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近七成
2024年,惠州“3+7”工业园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762亿元,增长10.6%,总量占全市的68%,园区产业量质加速攀升……亮眼的成绩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近年来集中资源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
近年来,惠州全力建设“3+7”工业园区,推动产业向高、特色向新、企业向上,全力筑牢“2+1”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硬支撑”,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完成工业投资占全市的62%
过去五年,惠州“3+7”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不俗成绩,实现3个“占比大幅提升”——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总量占全市的比重均分别提升超过1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838亿元,占全市的62%。大亚湾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获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级示范基地,是全省唯一获评两个示范基地的地级市。我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博罗产业园区在2024年省首次考核中获评优秀。
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3个国家级园区地位持续巩固,大亚湾开发区连续6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30强;仲恺高新区入选全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智能网联汽车集群、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中韩(惠州)产业园累计引进项目535宗,累计完成投资超1200亿元,2024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967亿元,增长12.3%。7个千亿级园区特色逐步彰显,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聚合物产业链初步形成,龙门工业园功能膜产业初具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13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1000家高企、46家“小巨人”企业、478家专精特新企业,贡献了全市3/4的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时,园区打造了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全市高企青年研发人才七成以上来自园区。
今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将破万亿
记者从大会获悉,我市将按照“专业化、数智化、绿色化、高端化”推进园区建设,加快打造现代产业园区。
在专业化方面,锚定园区特色主导产业不动摇,强化产业协同形成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争创更多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强化创新驱动,瞄准新材料、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今年我市计划推动“3+7”工业园区供应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供地类项目新签约170宗、新开工160宗、新投产150宗以上;“3+7”工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在数智化和绿色化方面,我市计划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化工园区绿色安全管理体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今年我市计划推动“3+7”工业园区新建5G基站500座以上,累计达4000座;推动超3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动“3+7”工业园区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以上。
为优化园区环境,推进园区向高端化发展,我市以亩均投资、亩均产出、亩均税收评价园区建设成效。深化“四个一”模式,着力破解园区建设资金短缺难题。我市今年计划推动“3+7”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50亿元以上。
大亚湾区加快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
延链补链强链 精准联动发展
埃克森美孚一期试投产,中海壳牌三期、聚碳酸酯项目全面建设,大亚湾石化区实现工业产值2670亿元,增长1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3%……2024年,作为惠州推进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集群主战场的大亚湾,硕果累累。
记者从大会上获悉,今年,大亚湾区将继续打头阵、当先锋,按期推进重大项目、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工程、精准推动三个园区联动发展、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强化人才支撑,助力惠州高质量建设全球石化产业高地。
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一季度埃克森美孚一期乙烯装置投料试产,三季度全面达产;中海壳牌三期桩基、土建、地管全面建设,启动大件设备吊装……一幅美好的蓝图将逐渐成为现实。今年,大亚湾区将重点确保重大项目按期推进,为全球石化产业高地提供重要支撑。
为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大亚湾区不断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工程。
在延链上,充分利用大亚湾石化区生产的大量基本有机化学品、化工品,向高分子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终端产品延伸。
在强链上,按照“减油增化”要求,推动原料低碳化轻质化、用能绿色化清洁化,提升产业链技术先进性和产品竞争力;提高“绿氢”“绿电”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快CCUS项目实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在补链上,着力补齐产业链延伸的关键中间环节、中间产品和“卡脖子”技术,拓展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电子化工新材料的开发应用。
三个园区联动打造万亿产业集群
记者了解到,惠州将精准推动三个园区联动发展,携手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产业集群。其中,大亚湾石化区重点发展中上游产业,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实现下游的充分延伸,惠阳新材料产业园在新材料方面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加强大亚湾石化区龙头企业外售产品情况研究,进一步完善招商服务;年底建成与新材料产业园连接管廊,2027年前投入使用第二条排海管线。充分发动孚宝、林德、国家能源集团等顶尖企业提供公用服务,共享应急救援力量;利用惠州港优势打通石油化工品外运通道。逐步把霞涌打造成国际化社区和国内一流度假区,塑造高品质生活空间,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入驻提供配套服务。
强化科技服务,保障埃克森美孚研发中心尽快投用,推动中海壳牌研发中心年底竣工,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以优质平台吸引更多服务商入驻等,通过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为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厚植新质生产力。
此外,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重大项目专班提升干部驾驭复杂局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雏鹰启航”“菁鹰远航”“雄鹰领航”工程培养梯队人才,加强与石化联合会合作,培养石化行业领军人物,为建设全球石化产业高地提供人才支撑。
惠阳区奋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全年GDP增长6%以上目标加压奋进
2024年全区GDP实现868.8亿元、增长4.4%。这是惠阳区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建设的重大机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取得的显著成果。
惠阳区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擎,围绕全年GDP增长6%以上目标,加压奋进,奋力在区域融合发展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点打造两大省级产业平台
去年,惠阳区在临深区域高标准规划了100平方公里的深惠协同发展区,作为惠阳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和都市圈发展的战略主平台。
今年,惠阳区将聚力做优平台载体,朝着将深莞惠相邻的区域打造成为深圳都市圈优质产业的承载平台、国内高端产业进入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先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集聚地的这个目标,重点打造省级惠阳经济开发区扩区、省级绿色低碳经济开发区两大省级产业平台。
一是整合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并向南延伸,形成约40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联动深圳龙岗、坪山和大亚湾,协同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区。
二是全力争取设立省级绿色低碳经济开发区。依托“坪清新”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整合优化周边土地资源,形成约30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形成南融深圳、西接东莞、北联仲恺的深莞惠协同发展轴,合作共建万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现代服务业
去年,惠阳全区新增百亿级工业企业1家、十亿级工业企业7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20家,目前有高新技术企业8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46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7.6%。惠阳区将继续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更深层次融入深圳都市圈产业协同体系。
目前,惠阳区储备了一批优质项目,今年将陆续落户建设,形成“头部+配套”的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通过积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成体系打造绿色智能产业。
经过近年来的前瞻性布局,惠阳绿色低碳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相对完整的锂电全产业链。目前,正加速推进液流长效储能、氢能、全固态电池材料等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此外,把原有的服装、吉他、滑板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成为更高附加值的时尚产业。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去年,惠阳区推动批发业增长33%、科技服务业增长26.1%、软件服务业增长54.7%,为经济的提质增效注入了全新动能。今年,将聚焦“制造+服务”双轮驱动,在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等多方面协同发力。面向先进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加快构建结构合理、专业性强、协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同时,高标准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支持引导本地企业“借船出海”,更好助力“惠阳制造”走向海外、畅销海外。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陈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