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简史(古代部分)》书影。
近日,惠州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编纂的《惠州简史(古代部分)》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填补了惠州地区官修古代史的空白。惠州成为广东第五个完成地方史编研的地级市。
历经3年多编纂,共计36万字
记者从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了解到,《惠州简史(古代部分)》的编纂工作于2021年8月启动。为了全面客观反映惠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历史,打造一部内容翔实、体例严谨、通俗易懂的惠州地区古代史著作,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联合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及社会各界文史专家,共同开展编纂工作。
编纂团队在过去编纂《惠州文化教育源流》《惠州历史概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提炼惠州档案方志文献,力求将《惠州简史(古代部分)》编成一部较为全面了解惠州历史发展脉络的历史读本和历史专业工具书。历经3年多的努力,共计36万字的《惠州简史(古代部分)》终于付梓。
《惠州简史(古代部分)》采用编年体,以朝代为章、事件为节,章节分明,所述区域范围,以今天惠州行政区划为主体,同时适当兼顾原为“惠州十属”的河源市、汕尾市等,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范围,上限是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下限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为读者展现了惠州漫长而辉煌的历史画卷。
具体来说,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讲述先秦时期的部落社会,通过文献载录和考古成果,讲述惠州先秦历史,重点着墨于缚娄古国的探源;第二章讲述秦代至南朝惠州的开发治理,着重探讨了惠州并入中国版图之后的建置沿革,以及佛教、道教在惠州的肇兴;第三章讲述隋唐五代惠州的社会管治,分析惠州成为朝廷在岭南东江流域的重要军事藩镇及行政区的历史原因;第四章讲述宋元时期惠州在岭南声名鹊起,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名人等多维度展现惠州的亮点;第五章讲述明代惠州的全面发展丰硕成果,描绘惠州经历了千年文化熏习,至明代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人文盛世景象;第六章讲述清代惠州大变局下城乡的政治和经济,论证清代是惠州向近代社会演进的重要历史阶段。
“填补惠州地方史空白之作”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1年起,广东实施地方史年度编研计划,推进“一市一史”工作,至2024年底,包括《惠州简史(古代部分)》在内列入编研计划的21部地方史相继完成出版,惠州是第五个完成地方史编研的城市。
《惠州简史(古代部分)》引用大量史志资料和最新考古成果,被专家称赞为“填补惠州地方史空白之作”。仔细翻看这部作品,读者能够体会到编纂团队的用心用情,也能够充分感受到这部史书厚重的历史价值。
据介绍,《惠州简史(古代部分)》清晰呈现惠州古代历史脉络,比如,介绍先秦时期的缚娄古国、“广东省四大古县”之一的秦汉时期博罗县、隋朝设立梌山循州总管府开启惠州建城史、两宋时期“惠州”得名的起因、明清时期大变局下惠州城乡政治经济变迁等,读者可从中系统把握古代惠州的发展脉络。同时,深度展现古代惠州文化底蕴。书中通过东汉末佛教文化传入、东晋葛洪在罗浮山开创岭南道教发祥地、宋代苏东坡等文人墨客对惠州文化的推动等史实记载,展现了惠州在岭南文化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外,该书人物记载丰富翔实。书中以事述人,记录了众多与惠州有着特殊渊源的历史名人,比如,在西湖创伏虎台的僧文简,在罗浮山著书炼丹的葛洪,晚唐时期韦昌明、郑隐、张昭远等三进士,宋朝时创建了丰湖书院的刘克刚,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叶梦熊,晚明时期的惠州“湖上五先生”等,让读者通过人物记载感受古代惠州的要事演进。
在撰写过程中,编纂团队对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了严谨考证,引用大量考古发现、古籍文献作依据,确保记载内容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体现了较高学术水准。为了利于史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书中语言简洁明了,在保证史书专业属性的同时,又尽可能避免晦涩难懂,让普通读者能够较轻松地阅读和理解。
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借助网络平台和展厅、举办读书分享会等方式,做好宣传推广《惠州简史(古代部分)》的编研成果,发挥其应有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惠州的历史文化。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赵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