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参观惠阳非遗展示馆。

码上看视频
日前,惠阳非遗展示馆在惠城区水东街119号正式开馆迎客。这座建筑面积355平方米的文化新地标,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理念,为市民打开一扇了解惠阳文化的新窗口。
与位于惠阳区淡水街道的惠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形成差异化布局,新馆突破传统静态展示模式,创新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馆内不仅系统展示惠阳非遗项目,更汇集特色文创、吉他工艺、藤器制作等本土文化精粹。市民可参与藤编制作、舞麒麟等互动体验,在“可看、可玩、可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
作为惠阳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力作,惠阳非遗展示馆的建成开放标志着惠阳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9项惠阳非遗尽展芳华
省级非遗淡水客家凉帽的编织经纬间,凝结着客家人世代相传的智慧;省级非遗客家酿豆腐的氤氲香气里,升腾着岭南饮食文化的精妙;市级非遗沙田舞麒麟的矫健身姿中,跃动着惠阳民俗的勃勃生机——这座精心打造的非遗展示馆,正以沉浸式体验向世人讲述着惠阳故事,通过大量图文、模型、场景等,展示惠阳丰富的非遗资源和文化魅力,让人们能系统地了解惠阳非遗的历史和发展脉络。
展馆首层精心构筑非遗文化长廊,通过三维场景复原、动态影像展播及实物陈列三位一体的展陈体系,系统梳理惠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特别增设的“文化会客厅”别具巧思,传统吉他工坊与非遗主题茶咖相映成趣,游客既可聆听“中国吉他产业之都”的动人弦音,亦能在拿铁的醇香中品味文化创新的意趣。
拾级而上,二楼的藤编展示区藤编技艺解构重组,通过传统藤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和文化感受。
艺术空间颠覆传统想象。藤编传承人将千年藤编技艺解构重组,与当代装置艺术碰撞出惊艳火花。那些曾被用作生活器物的藤条,在光影交织中幻化成流动的雕塑,以极具张力的现代美学语言,演绎着传统文化破茧重生的无限可能。
惠阳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如皆歌、客家围屋、独特的饮食文化等,现有省级非遗项目4个、市级17个、区级19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25名(其中省级2名、市级12名、区级25名)。
除了传承和展示非遗文化,惠阳非遗展示馆还有惠阳特色文创产品,如沙田舞麒麟系列IP产品,包括摆件、水杯、水壶、雨伞等,还有惠阳文化地标的冰箱贴,客家话俚语帆布袋、胸章、卡片等。
惠阳非遗展示馆是传承和展示非遗文化的平台,是集交流、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接下来,惠阳区将在馆内定期举办展览、展演、非遗技艺体验、文化讲座和沙龙等活动,成立惠阳非遗文创基地,激发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的创新活力,以现代化的思维、技术、工具和产品等推动非遗创新表达,不断提升惠阳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活态传承助非遗文创焕新彩
近年来,惠阳区坚持活态传承,每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传承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让非遗散发出绚丽光彩。
同时,鼓励、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先后组织开展了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目前,全区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已有25人,实现重要非遗传统技艺和民俗项目“后继有人”。
惠阳区还用创新思维探索非遗传承发展之路。例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田舞麒麟习俗,通过深度挖掘当地麒麟文化内涵,建设麒麟文化主题公园,发布麒麟系列IP,打造沙田镇麒麟文化馆,提升非遗文化品牌价值,让非遗传承与发展有出路。
惠阳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杨永安说,惠阳建成两座非遗展示馆,在水东街设立惠阳非遗展示馆除做好非遗传承与保护,还将推动非遗文创产品推陈出新,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群众打造优质的公共文化共享空间,助力惠阳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作为惠阳非遗展示馆的运营方,惠阳区经营集团工作人员表示,将会定期举办非遗文化沙龙,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分享非遗故事,探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市民游客也可参加客家凉帽制作、藤编等体验活动,近距离充分感受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魅力,激发人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忱之心。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通讯员陶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