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热议“杭州六小龙”再次证明,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更是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助力优化提升我市营商环境建设,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开展《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执法检查,并建议我市实施《条例》的主管及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破解影响营商环境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更大程度激活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多角度全方面听取问题和困难
为推动惠州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5月至10月组织开展了《条例》实施情况检查。
“为确保执法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财经委、预算工委提前制定并印发执法检查工作方案,组建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财经委全体委员、部分市人大代表参加的执法检查组。”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副主任张文凭介绍,检查过程中,检查组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依法有序、统筹运用实地查看、调阅资料、个别访谈、座谈交流等多种监督方式。
张文凭介绍,检查组先后8次深入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区)政务服务中心、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业园区和企业等点位实地检查;召开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代表等座谈会12场,并委托第三方对700多家市场主体开展问卷调查,多角度全方面听取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问题和困难,广泛征求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有力地推动了《条例》在我市的贯彻实施。
“对照《条例》逐条检查落实并根据各单位的工作情况,主动对标先进地区,到佛山学习先进经验,以更高标准进行监督推动,从而达到以查促建、优化提高的效果。”市人大代表梁敏基参加了执法检查相关工作,认为此次检查直面问题,助力我市解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弱项。
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全市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持续迭代更新,每年推出近百项工作清单,实现了对市场准入、政务服务、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等11个领域的全方位覆盖,多维度提升营商环境水平。”市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出“惠帮办”“延时办”“周六不打烊”等服务,推广容缺办理、“一网通办”、并联审批等改革举措,提升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质量与效率。
在2024年全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考核评估中,我市荣获优秀等次,跃升至第一等级。市场主体对我市营商环境的满意度持续提高,我市在“广东省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两年位列前三。
“根据执法检查,虽然我市在推动《条例》贯彻落实方面取得较好成效,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工作和企业感受之间存在‘温差’。”张文凭介绍,开展《条例》执法检查的目的在于以查促建,推动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远者来、近者悦、居者安”的一流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执法检查组建议,要深入推进法治惠州建设,进一步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依法行政、公平公正监管,着力为保护产权、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提供法治保障。
认真做好执法检查“后半篇文章”
“加强重点领域改革创新,进一步打造惠州营商环境新品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建议,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综合改革,推动营商环境全周期、全过程、全领域优化,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广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等,采取改革方法破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痛点难点问题,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推出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措施。
市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已召开了专题会议,组织各部门认真学习执法检查报告,并对整改和优化提升工作进行了专项部署。目前,各部门正在依据执法检查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制定整改和提升措施,后续会全力抓好落实工作,并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进行汇报。
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持续关注我市的营商环境建设,认真做好执法检查“后半篇文章”,持续开展跟踪监督,推动我市加快形成人人维护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助力我市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罗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