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引进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不断积蓄发展新动能。这是惠州港口海上风电项目。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惠州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吸引更多人才来惠就业创业”……市两会上,代表委员积极为惠州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言献策,助力惠州做优经济质量、做强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能级,加速迈向万亿级GDP城市行列。
关键词:集群化发展
培育打造若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惠州经济大盘稳健。经济总量稳步上扬,接连跨越5000亿元、6000亿元台阶。两大支柱产业加速迈向“万亿级产业集群”,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举足轻重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先进产能接续释放,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提供强劲动力,这是惠州经济行稳致远的支撑所在。
生命健康产业是惠州“2+1”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昆山、罗浮山生态资源丰富,是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理想之地。”在市人大代表、博罗县台胞台属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邱新造看来,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建议以此为基础,推动引领区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支持,推动生命健康产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赛道。
市政协委员、市药学会会长江鹏认为,随着医药电商快速发展,中医药产业发展遇到瓶颈,建议结合产业发展新动态、新机遇,积极打造三大基地,助力惠州中医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一是打造罗浮山医药电商基地,重现线上“洞天药市”;二是打造罗浮山康养会销基地,助力康旅产融合;三是打造港澳药品跨境生产转移基地。
“随着中医药知识推广,群众对中医药治疗的认同和需求逐渐加大,中医药在保障群众健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市人大代表、博罗县物资供应有限公司办事员徐轩君建议推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布局,确保中医药服务广泛覆盖,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机构的中医科建设。
定位在县域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2024年,惠州有4个产业集群入选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我市开展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促进工作时机成熟且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升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市政协委员、惠阳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惠州市委会副主委余丹建议,因地制宜培育打造若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制定和完善我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项扶持政策,聚焦集群主导产业,加大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激发集群协同创新活力。”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市政协委员、市缘迪珠宝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树东介绍,惠州四角楼地区的宝石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也颇有名气,已自发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是中国乃至世界彩色宝石饰品制造基地及世界彩色宝石原料集散地、贸易源头,“建议把珠宝产业作为惠州重点发展的传统产业之一,筹建四角楼国际彩宝交易中心,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以‘会’兴城,以‘展’聚力,以产业链招商,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
畅通绿色能源内外循环形成产业优势互补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联合深莞打造全国一流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持续推动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
市人大代表、博罗县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副所长黄爱民建议,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结合本地和周边汽车电子、低空经济、数据中心、抽水蓄能等产业实际,通过政府“穿针引线”等方式,多元化发展新能源产业,尤其要做大做强储能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价值链重构,畅通绿色能源内外循环,形成产业优势互补格局。
市政协委员、惠州市伟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焦红江认为,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绿色化,更应注重产品科技研发的尖端化和特色化,并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我们主要生产新一代镍氢充电电池,目前已经拥有42项相关专利。”焦红江介绍,企业目标是通过持续投入研发和技术改造,推动全社会单位、家庭逐步使用镍氢充电这种绿色循环电池,把产品的容量和低自放电技术升级到可取代碱性电池的水平,提供绿色能量,减少一次性电池的使用,降低碳排放量。企业高质量发展应体现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能耗和物耗成本上,接下来要紧密结合AI技术,通过精益管理和数字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鼓励实体商业加速数字化赋能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我市将毫不动摇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市人大代表、惠东县县长陈广文介绍,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惠州将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传统、新兴和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壮大惠东九个百亿级产业,以大项目、大平台为牵引,促进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智算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惠东鞋业发展基础深厚,将持续扩大传统产业的品牌效应,延长产业链条,集聚转型动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惠东服务名牌”,为实体经济提供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服务支持。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深汕铁路惠州段、惠阳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开工建设7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推动惠大铁路扩能改造、发展海铁联运,谋划打造南北出海新通道。“目前,很多产品的贸易公司并不在惠州,一旦形成自己的贸易体系,那将是百亿级、千亿级的量级,要推动惠州港从产业港向产业港贸易港并重转型。”市政协委员、市港口协会会长、华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乔明乾认为,惠州可以借鉴舟山、山东等地的成功经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吸引更多的贸易公司来惠州注册。同时,惠州也要关注众多产品的流向,确保产品安全、合规输出,并及时为企业及贸易商提供政策指导和优质服务。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贸易和物流体系,为惠州港口的健康良性贸易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人才招引
因产业制宜实现人才链条延链补链强链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暨“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抢抓机遇引进一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努力引进培育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人才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市人大代表、伟乐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技术总监邹伟华建议,惠州要根据产业优势,持之以恒地走进国内各地知名高校,做好惠州品牌宣传,让更多人认识惠州、了解惠州、选择惠州,吸引更多人才来惠州就业创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力度,进而带动产业集聚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惠州学院高水平建设能源与物理学院,引导高职、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不少企业已经开启了先进智能制造设备设施在产业全产线的应用,但是与之相对应的设备设施信息化、智能化维护与升级的技术型人才却跟不上,非常紧缺。”市人大代表、惠州市九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丽玲认为,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建议进一步强化优化惠州院校的专业学科布局,促进专业学科建设质量提升,使其与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更加匹配,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
市政协委员、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王晓科认为,产业发展要延链补链强链,体现在人才的吸纳上。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做好人才链条的延链补链强链工作。要“靶向”引才,特别是在建筑艺术、数据科学、绿色算力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支持。搭建更加紧密的“人才+资本+场景”对接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借鉴“以赛引才”模式,通过举办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国内外优秀团队落地惠州,形成“以赛聚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骆国红 马海菊 游璇钰 刘炜炜 谭琳 刘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