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惠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会议期间,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初审的基础上召开全体会议,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24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围绕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执行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济发展保持稳定总体向好,融深融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安全底线有效筑牢,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与此同时,在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下,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增速低于年初预期,投资增长乏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还有短板弱项。对此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5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务实可行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25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符合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目标和工作安排务实可行,有利于引导全市各级各方面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上来。建议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惠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惠州市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做好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建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充分利用好中央增量政策举措,统筹发挥好超长期国债、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作用,更好牵引带动项目投资和促进消费,千方百计把内需潜力激发出来。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抢抓支持“两重”项目政策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中力量引进建设一批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攻坚一批牵引带动全局的重大工程,高质量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发挥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形成稳定接续。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更大力度落实“两新”政策,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多渠道激发消费潜力,让居民敢消费、愿消费。持续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有力支撑传统市场巩固、新兴市场开拓,多措并举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积极谋划组织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及早对接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
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纵深推进融深融湾行动,加快建设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坚持制造业当家、实体经济为本,聚焦“2+1”现代产业集群、“3+7”产业园区建设不动摇,聚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健全新产业、新技术跟踪研究和落地转化机制,积极推动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新的支柱。积极推动服装制鞋、水泥建材、家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互促发展。
(三)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持续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高标准规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努力打造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大力发展强县富民兴村产业,突出抓好7个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县域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主阵地,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完善精深加工和社会服务体系,把更多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着力推进县镇村建设,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四)紧盯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增强更有品质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更好分享发展成果。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以充分就业促进市民增收。扎实推进健康惠州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加大普通高中等公办教育学位供给。健全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服务保障体系,把长者就餐、社区养老、托幼照护等工作做实。不断完善为民办事长效机制,高质量完成民生实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