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自渡》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散文集,精心收录了三十七篇经典佳作,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人生、自然、故乡、孤独的深邃思考。季羡林的文字,像一位智者在月下独酌,娓娓道来,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寂静又广阔的精神世界。
开篇“寂寞我想逃”这一章,是乡愁与孤独的咏叹调。一首婉转的乡愁之歌,将我们带进季羡林的心灵深处,看到他通透睿智的内心世界。读到《月是故乡明》中的那一句“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不禁让人心头一颤。那淡淡的乡愁,仿佛悠悠长夜中的一声叹息,轻叩每一位读者的心门。《赋得永久的悔》中,他深情回忆了童年时与母亲那短暂而珍贵的相处时光,“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不识。”这种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交织着人生漂泊的孤独,文字淳朴而真实。
如果说“寂寞我想逃”是季羡林对个体情感的抒发,那么“人间草木心”和“万物多欢喜”则是他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深情。他在《夹竹桃》中写道:“花开花落,没有间歇。”表面上写自然规律,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在《老猫》中,他通过对老猫虎子生活细节的叙述,与读者探讨了生命的有限性和对待死亡的态度。他认为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他用一种从容与豁达的态度看待生死,字里行间透露出坦然与释怀。
“聚散本无常”是整本书的收尾篇章,写出了世事变迁中的淡然与豁达,蕴含了季羡林的人生智慧与生命哲学。他通过回忆故乡的人和事,展现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这些故事,或喜或悲,或让人欣慰,或让人叹息,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这是季羡林用一生书写的箴言,也是每个人人生的真实写照。面对生活的坎坷与迷茫,我们终究都只能靠自己去跨越一个个难关,寻找内心的平静。
(林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