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秀书院

——岭南家族书院的经典范本

2025年03月01日惠州日报合江楼
字号:T|T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写得文章马又走,赶得马来天大光。”这首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的童谣,寄托着客家人对子弟读书有成、光耀门楣的热切期望。

在这种普遍的心理追求下,聚族而居,生活相对殷实的客家大姓族人热衷于创办书院,培养本族人才。这些散落乡土间的书院,除了日常私塾教学之外,还时常邀请硕儒“馆谷”于此,设席会讲。这些对提振文气、化成风俗影响巨大。

惠州与梅州、赣州、汀州并称“客家四州”,是客家人的集散地与大本营,而惠州市惠阳区更是惠州客家人的聚居地,户籍人口中客属占绝大多数,因此,耕读传统悠久而深厚。挺秀书院坐落于惠州市惠阳区三和街道象岭村,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梅州迁居于此,由叶氏族人创办,至今历经数百年风雨,弦歌不绝,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可谓是岭南家族书院的经典范本。

时至势成,初创书舍

清康熙元年(1662)沙坑叶氏始祖叶特茂、胞弟叶特盛以及一部分族人从梅州兴宁合水溪唇徙居惠州府归善县淡水沙坑,也就是现在的惠阳经济开发区一带。

关于叶氏兄弟,族谱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明末时,叶特茂前往江西做生意,不巧的是和十几个劫匪住在了同一个房间,劫匪看他是商人,以为必然有钱,于是向他借五十两白银。叶特茂毫不犹豫掏出银两给了劫匪。没想到劫匪却说只是试探他,并不是真要借,说罢把钱还给了叶特茂。

后来,叶特茂和近千族人避险龙川乌石寨,恰逢群寇围攻,打破寨子之后,一个匪寇抓住了叶特茂。发现他正是之前借钱给自己的那个人,认为叶特茂是忠厚人,打算放了他,其余的人则全部杀光。这个时候叶特茂不顾个人安危,苦苦哀求,最后感动了匪寇,把他们都放了。因此族人评价他“志量宏大,更识机宜”,他也自然成为族中领袖。

当时的沙坑距海不远,常有盗匪袭扰,因此土地荒芜,人口稀少。不同于普通的零星迁徙,叶氏族人抱团前来落担开基,彼此协作,更具优势,因此很快便扎下根来,开垦了大量的田地,建起了围屋,成为本地大族。叶家在此,子嗣十分兴旺。仅叶特茂一家,繁衍至第四代,就有7子、32孙和108重孙,四世同堂,族内学风日炽,但是族中子弟一直没有读书的场所,这让族人颇为纠结。

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明发上谕云:“书院之设,于士习文风有稗益而无流弊,乃朕之所厚望也。”并命省府设书院,赐“金千两”。这次上谕明确了书院大力推广的方针和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民间兴建书房之风也日渐兴起,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沙坑叶氏族人,叶特茂之孙叶天波召集沙坑叶氏兄弟39人,每人捐银4两,集资创建本族书舍——“挺秀书舍”,聚族中子弟而教之,旁及诸邻,成为“挺秀书院”前身。

叶天波是岁进士,学问极好。挺秀书舍的取名颇有深意,化用了晋代潘尼的《释奠颂》“笃生上嗣,继期挺秀”。寓意既然子嗣兴旺,家有长子,业有后继,那么就应该培养他们,让他们成为出众的人才。此后两百余年,叶氏族人也始终恪守志向,努力将挺秀书院打造成岭南家族书院的范本。

继期挺秀,科举联芳

随着沙坑叶氏及周边人口日益增多,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清乾隆五十年(1785),由惠州府批准,“挺秀学舍”更名为“挺秀书院”,自此,“挺秀书院”正式得名。为了保证书院长期有效地运行,激励有才华的子弟取得功名,叶氏族人在沙坑、惠州、广州等地置办各种产业,收益结算归书院所有。后期随着收益增多,为了避免因为争夺收益而影响书院的发展。清乾隆年间,惠州知府主持镌刻“惠州府宪顾准示勒石”,阐述书院历史,规范书院的财务和讲学制度。

得到了政府认可之后,挺秀书院的发展更加稳步高效,增设了很多配套建筑。到清嘉庆年间,每年重阳节都会在这里举行童试中的县试。县试合格之后,才能到州府参加府试和院试,鼎盛时期每年前来考试的不下三四百人。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很多从这里走出的叶氏海外华侨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叶氏族人,南洋华侨叶迈凡捐银千余两重修书院。清光绪九年(1883),叶氏族人,“吉隆坡王”叶亚来募资扩建书院。这次重新修建了围墙和内操场,校门左右栽种橄榄树各一棵,还建造了牛郎径的七度桥和双田石拱桥以方便师生通行。当时不仅是叶氏族人子弟,很多周边百姓人家的子弟都发蒙于此。

挺秀书院的优秀学子一直不乏其人,其中出类拔萃的学子有著名侨领叶亚来,虎门要塞司令武进士叶开弟,在鸦片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叶青莪、叶青榴,反清义士叶匡等。

据统计,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创立挺秀书舍以来,挺秀书院培养了沙坑叶氏和周边姓氏的无数学子,其中有功名者达数百人,可谓“继期挺秀,科举联芳”。

志士传薪,精神长存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全国停办书院,改书院为学堂,后实施“壬寅”“癸卯”学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初四发布《停科举上谕》,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各级书院逐渐被新式学堂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挺秀书院”正式完成了历史使命。

挺秀书院对沙坑叶氏的人才培养和积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惠阳著名教育家邓镜人来此主讲,邓演达、叶挺、邓演存等先后入学,再次让古老的挺秀书房焕发生机。

1924年,中共广东区委派叶文匡回惠阳淡水、秋长、沙坑等地领导当地农民运动,发展党组织。1925年,中共秋溪党支部在挺秀书院成立,叶文匡任书记。

挺秀书院是岭南家族书院的经典范本,在清朝,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革命时期,挺秀书院几经风雨,数次易名。

新中国成立之后,挺秀书院的文脉一直在赓续传承。

1956年,惠阳地区在原挺秀书院旧址上重新开办象山中学,后并入秋长中学。2016年,秋长中学被批准改名为“叶挺中学”,并在2016年9月9日举行了揭牌仪式。

此外,以叶氏族人为主体,惠阳成立了“挺秀慈善会”等以“挺秀”命名的社会团体,在更广阔的领域,光大“挺秀书院”精神,传承“挺秀书院”薪火。

(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