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最大自航耙吸挖泥船“浚洋1”在惠州港东联作业区进港航道施工。
近日,省重点工程惠州港东联作业区进港航道扩建工程项目通过交工验收。扩建后的航道宽度达到156.4米,通航底高程达到-14米,可满足5万吨级船舶单向乘潮通航,同时兼顾1万吨级船舶双向全潮通航,最大通航能力提升1.6倍以上,进一步提升了惠州港东联作业区的港口服务水平,满足惠州港腹地石化产业发展需求,增强了惠州港的核心竞争力,对促进惠州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据了解,惠州港东联作业区进港航道扩建工程项目位于原生态岛屿鹅洲岛附近,如何确保疏浚物不对岛屿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难题。日前,记者走进项目现场探究其环保施工、“绿色通关”的秘诀。
设置海上防污帘,筑起“水上长城”
徐徐海风吹过海面,声声海浪撞击礁石,洁白水花轻抚着鹅洲岛的细软沙滩,早春的鹅洲岛风景如画。鹅洲岛是一座原生态岛屿,向北不足250米处,就是惠州港东联作业区进港航道扩建工程的作业区。
“项目的施工建设宛如在鹅洲岛边上主刀一台‘动脉手术’。”项目负责人王晓庆介绍,主要工程内容包括疏浚工程、导助航工程、其他配套工程,水上施工环节很多,其中航道疏浚物污染和船舶设备油污污染风险较大。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项目团队集思广益、大胆创新,采取物理阻隔方式,运用防污帘筑起一道环保“水上长城”,构筑起隔绝施工水域与天然水域的屏障,进而保护这湾清水。
海上设置防污帘,并无经验可循。项目部的建设者们摸着石头过河,项目团队多管齐下,首先使用工作船将防污帘及其他附件运送到利于防污帘下水拖带的位置进行布设,再根据水深及潮位调整防污帘上的锁紧绳,使防污帘的底端与海底保持适当的空间,保证防污帘正常使用。
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与建设单位及相关单位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每艘施工船舶上实行主管工程师驻船制度,将船舶的施工管理直接前移到每艘施工作业船上,由主管工程师负责船舶施工的计划安排、质量控制和施工协调,最终完成防污帘的布设,起到“一帘净一界”的效果。
创新环保清礁工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如何处理航道内面积达2900平方米的暗礁石是另一大难题,其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最大值达到63.5MPa,坚固程度是房屋红砖的8~10倍。
由于工程航道位于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不能采用爆破施工,如何在不打扰“海洋活化石”的前提下顺利完成施工?面对这一难题,项目部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突击队主力军作用,连日制定方针策略,创新清礁施工工艺,设计出一套“量身定做”的环保清礁工艺,主要采用凿岩工艺,钻孔船和抓斗船相结合进行清礁施工,先由抓斗船对上部覆盖泥层和强风化岩层进行清挖,安排钻孔船对剩余礁石穿孔破坏其整体结构,再由抓斗船更换30吨重量以上的凿岩棒锤击破碎礁石,其后抓斗船更换重斗清渣,礁渣由平板驳运至码头。此项工艺最大程度降低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此外,该工艺结合BIM建模技术,实现项目施工进度、质量及安全管理的可视化、信息化运用。
据悉,为了环保清礁,原本6个月的施工节点任务延长了8个月。“宁可延长工期,也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苏伟表示,项目的建设绝不能以破坏海洋生态为代价。
如今,一艘艘巨轮在惠州港东联作业区进港航道往来穿梭,繁忙热闹。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张宇琪 通讯员林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