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薯农刚刚经历了一场狂欢。日前结束的2025年惠东县马铃薯文化节活动,吸引逾300名农业龙头企业代表、种植大户齐聚一堂,通过“展销+研讨+直播”形式打造全产业链交流平台,引发广泛好评。据统计,此次活动通过报纸、网红大V、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报道,累计关注量超1000万。
小土豆成为大明星,成就大产业,惠东马铃薯走出了一条令人瞩目的产业振兴路。接下来,面对来自全国各地“薯薯”们日益激烈的竞争,惠东“土豆豆”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跻身“薯中顶流”,真正成为薯农口袋里的“金豆豆”?
薯香里的城乡共情
马铃薯文化节为何赢得满堂彩
2月20日,铁涌镇小屯村的马铃薯田边飘荡着欢笑声,重达4.04斤的“薯王”在数百人见证下诞生。这场文化节收获超千万网络关注,背后藏着三个“流量密码”:
——农事活动变身全民狂欢。薯王争霸赛让田间地头的劳作成果走上舞台,农户何志强抱着自家种出的“巨无霸”马铃薯分享经验时,朴实的笑容成为最佳广告。烹饪展区里,马铃薯蛋糕、薯米等多种创意产品,让市民直呼“原来土豆还能这么吃”。
——产销对接看得见摸得着。活动现场的签约仪式颇具深意:保险公司与合作社签订风险保障协议,企业当场与种植户敲定收购订单,农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数字时代的农耕叙事。网红主播蹲在田埂边直播挖土豆,短视频里金灿灿的“马铃薯山”引发网友刷屏:“这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传统农业与现代传播的碰撞,让深藏乡野的“土疙瘩”变身网红爆款。
走在铁涌镇的万亩薯田里,老农们常念叨:“以前种马铃薯是为填饱肚子,现在可是端上了‘金饭碗’。”这份底气来自三重蜕变:
——地理标志背后的品质革命。目前惠东县冬种马铃薯主栽品种的商品薯大薯率超过80%,维生素C含量18.4毫克/100克鲜重,深受市场欢迎,平均亩产6000多斤;试种的新品种“坤元超9”,亩产预计可达8000斤。从“稻-稻-薯”轮作种植模式,到近年来力推的“鲜食玉米-稻-薯”种植新模式,确保农户稳产高效,做到了耕地轮作与保障粮食供给的良性互动。
——产业链上的三级跳。从最初卖鲜薯到深加工,惠东人把土豆玩出了新花样:旭升农牧研发的马铃薯米卖到33元/公斤;乐夫农业开发的马铃薯糕点已经有200多个产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南亚等地,每年仅马铃薯糕点产值就过千万元。
——“四新”产业布局的新蓝图。惠东全力推行“四新”产业布局,从“一年三造”新模式、推广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拓展新空间等维度,大力推进冬种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这也让农户们看到了未来的美好愿景。
火爆背后的思考
如何深层建构品牌价值
马铃薯文化节期间超千万的线上关注量令人欣喜,但直播间里“惠东土豆和普通土豆有什么区别”的弹幕提问,也非常值得深思。事实上,当前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激增,冬种马铃薯产业竞争也逐渐加剧,惠东马铃薯如何借着热度,对品牌价值进行深层建构,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一方面,锚定新质生产力。2025年惠东全县春收马铃薯预计8.41万亩,总产量约25.2万吨,预计总产值6亿多元。站在新起点,惠东马铃薯要破解“高产难高价”的瓶颈,或许需要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国内多地的水稻无人农场,北斗导航的插秧机误差不超过2厘米,这种精准化种植模式可否复制到薯田?惠州正加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马铃薯产业能否借势建立从种植标准到溯源体系的“数字身份证”?目前AI大热,惠东马铃薯产业能否接入“智慧种植”系统,提高效率降低种植成本?
另一方面,创新讲述方式。2012年11月,袁隆平院士专程视察了铁涌石桥村“两分地养一个人工程”试验示范基地,对惠东“稻-稻-薯”的生产模式给予极大关注和充分肯定。如今,“惠东马铃薯”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超6亿元,印证了袁隆平“小土豆大产业”的预言。在各大超市的货架上,贴着“惠东马铃薯”地理标志的包装袋旁,不妨增加这样的故事标签:“这颗土豆,来自袁隆平院士点赞的种植模式”,讲述“袁隆平和惠东土豆的故事”。
此外,品牌建设还需要更细腻地表达。比如,品质可视化,扫一扫“马铃薯身份证”,可见种植户信息、检测报告;消费场景化,与知名菜谱APP合作,开发“惠东土豆的100种吃法”;传播年轻化,邀请主播拍摄《土豆的奇幻漂流》纪录片,讲述土豆从田头到餐桌的旅程……
文化节余热未尽,惠东薯农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耕耘。从4斤重的“薯王”到33元一公斤的薯米,从田埂间的直播镜头到超市货架上的地理标志,惠东马铃薯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悬浮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对土地馈赠的创造性转化。当传统农业与现代要素深度交融,土地里长出的不仅是作物,更是城乡共生共荣的新可能。
惠州日报记者林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