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冬种马铃薯8万多亩,今年预计产值超6亿元

小土豆如何为乡村振兴增添“薯”光?

2025年03月11日惠州日报深读
字号:T|T
<p>    惠东县马铃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p>

惠东县马铃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p>    “薯”食诱惑。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p>

“薯”食诱惑。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p>   图上  村民在收拣、打包马铃薯。  
   图中 工人将采收的马铃薯装车。 
   图下  推介惠东马铃薯。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p>

图上 村民在收拣、打包马铃薯。 图中 工人将采收的马铃薯装车。 图下 推介惠东马铃薯。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围观薯王争霸赛、品尝马铃薯美食、网红大V直播、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交流研讨……日前举行的2025年惠东县马铃薯文化节,线上线下关注量超1000万,不少种植大户感叹“好久没有这么热闹”“越来越多人关注惠东马铃薯了”。

眼下正值冬种马铃薯收获季,适逢好年景,惠东马铃薯亩产6000多斤。在惠东铁涌、平海、稔山等地,农机轰隆作响,一颗颗“金蛋蛋”从地里翻滚而出、铺满田垄,村民们紧跟其后忙着收拣、打包、转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惠东被誉为“中国冬种马铃薯之乡”,得益于适宜的气候和反季节种植的空白市场,马铃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惠东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也是推动惠东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

但是,品种相对单一、机械化程度低、缺乏深加工、市场竞争激烈等困难与挑战,制约了惠东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发展。如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让小土豆绽放的“薯”光进一步照亮群众增收致富路?

优势

反季节种植马铃薯价格优势明显

从南美到中国,再到惠东稔平半岛,马铃薯的传奇旅程从未停止。

马铃薯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传入中国,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当地方言、引进途径及其生长形状等赋予了它土豆、洋芋、地蛋等众多名称。

惠东县引进冬种马铃薯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据《惠东县志》记载,“马铃薯是境内冬种春收作物,为菜食杂粮。60年代中期,在白花和高潭镇始有种植。”70年代,惠东县按计划生产出口型马铃薯,但规模不大,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亩产200多斤。

惠东马铃薯播种期在每年10~11月,第二年春节前即可收获并上市售卖,上市时间不仅与我国北方马铃薯种植地错开,还处在需求量大的春节期间,其反季节价格优势明显。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惠东马铃薯种植得到迅速推广。随着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惠东马铃薯种植规模越来越大,高峰期达到13万亩,且亩产量不断上升,2014年更是创造了亩产10552.25斤的广东省单产最高纪录,产生了“一亩地、一百天、一万元”的高效益。

经过数十年探索,铁涌镇、稔山镇、平海镇逐渐成为惠东冬种马铃薯主产区,并形成了一年三熟的“稻-稻-薯”轮作种植模式,马铃薯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薯”。

多年来,惠东以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为契机,努力培育并擦亮马铃薯品牌。2008年,“九华”“平海”“奕达康绿宝”等马铃薯品牌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2020年,“惠东马铃薯”获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惠东马铃薯”获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如今,惠东通过举办马铃薯文化节,开展原创旅游音乐展演、全民薯王争霸赛、土豆彩绘等以马铃薯为主题的活动,以文促旅、以旅惠农,让马铃薯产业更具吸引力、竞争力,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壮大

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惠东县铁涌镇油麻地村,惠东县旭升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将一箱箱打包好的马铃薯码成堆,再用叉车送入冷库。

旭升农牧是惠东县马铃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主体,建设的冷库共5800立方米、分拣包装车间2800平方米,可储存4000吨土豆。“冷库不仅延长了马铃薯保鲜时间,也利于稳价保供。”该公司董事长苏伟强说。

2020年,马铃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落户惠东,该项目以铁涌镇为核心,辐射稔山镇、平海镇、吉隆镇。产业园以“优种植、促升级、强品牌、延链条、富农民”为总体思路,投入约2亿元,全力创建集标准化规模种植、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销售、研发示范、农旅融合于一体的马铃薯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惠东县马铃薯产业提档升级。

得益于产业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惠东多家马铃薯生产经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惠州市好世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2021年建起了1200立方米的冷库和3000平方米的分拣包装车间,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种植马铃薯和水稻。

稔山镇坝仔村村民古丽霞种植了10多亩马铃薯,“今年产量不错,亩产有6000多斤,预计有七八万元收入。”古丽霞说,除了干自家农活,农闲时她会到好世方公司种植基地帮忙,“每天干8个小时,收入200元左右。”

据统计,2025年惠东春收冬种马铃薯平均亩产6000斤以上,每斤均价约1.2元,全县种植面积8万多亩,预计产值超6亿元。刨去成本,种植户每亩纯收入3000元以上,一颗颗小土豆成了农户增收的“金蛋蛋”。

惠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惠东拥有马铃薯产业相关农业龙头企业14家,马铃薯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带动农户约1.5万户,“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种出了房子,种出了车子,种出了好日子”。

瓶颈

品种相对单一,产业链条较短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壮大,惠东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多亩,年产值5~6亿元。但是,惠东马铃薯在产业化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惠东马铃薯种植品种单一。”惠东县马铃薯协会会长、惠州市好世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帝晴介绍,目前惠东马铃薯种植以费乌瑞它系列为主,是农业农村部在上世纪80年代从荷兰引进的。“该品种生育周期短、薯块产出高,亩产可以达到5000斤以上,但是几十年下来也出现了品种退化的情况,品质和抗病性有所下降,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

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马铃薯研究室主任李小波长期关注惠东马铃薯产业发展,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惠东马铃薯品种相对单一,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都是一个品种,一旦出现大面积病害就很难防治。”

记者了解到,惠东马铃薯种植还存在机械化综合利用率不高、水肥一体等先进种植技术普及率低等情况,打田、起垄、播种主要采用小型器械,收薯则以人工捡薯为主,种植成本较高,再加上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大,导致农民收益不稳定。

“行情好的时候每亩能赚几千元,行情差的时候,如果每斤低于1块钱的话就会亏本。”来自铁涌镇的马铃薯种植户叶女士说,收益不稳定,心里难免有些担忧。

据了解,惠东马铃薯的田头收购价去年只有七八毛钱一斤,今年春节前飙升到每斤1.8~2.0元,春节后价格又回落到1.0~1.2元。

“价格波动大,反映出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供需关系变化较快。”张帝晴分析,近年来,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冬种马铃薯扩种明显,且随着储存条件的优化,北方马铃薯秋收春售也较普遍,使得惠东冬种马铃薯“打时间差”的优势弱化,销量和价格难免受到冲击。

鲜薯市场竞争激烈,深加工方面也存在短板。采访中,不少种植企业表示,惠东种植的马铃薯主要是脆口的鲜食薯类,淀粉含量较少,不适合加工,生产经营企业大多以销售新鲜马铃薯为主,缺少加工薯品种及加工设备。

探索

建立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面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挑战,市农科所、惠东县农业农村部门、马铃薯生产经营企业都在积极应对,通过推广新品种、延长产业链条、做优品牌、加强政策扶持等途径,推动惠东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

“这是我们试种的‘坤元超9’新品种,你看,这植株长势多好,薯块个头也大。”近日,苏伟强在位于铁涌镇油麻地村的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里,一边查看马铃薯的长势,一边兴奋地说,“预计新品种亩产最高可达到8000斤。”

不只是苏伟强,不少马铃薯生产经营企业和种植大户都在积极试种新品种,希望能找到抗病能力更强、综合效益更高且“入乡随俗”的新品种。

“我这几年试种了68个马铃薯新品种。”张帝晴说,其中雪川系列、坤元系列和北雪系列等都不错,有的经过科学的田间管理,亩产8000~8800斤,且具有商品性好、抗病性强等优点。“下来我们会在试种稳定的情况下,逐渐向种植户推广。”

惠州市展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石孙介绍,公司和内蒙的育种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研发品相更好、更适合惠东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并积极探索通过改良土壤、水肥一体、标准化种植等措施提高产量。

2024年,市农科所分别在铁涌、平山、稔山建立了马铃薯示范推广基地,基地面积共300亩、辐射种植面积约3000亩,示范推广粤引甘引九号、亿母田2号、祚实一号等10多个鲜食及加工类马铃薯新品种,推广“马铃薯-玉米-中晚稻”“稻-稻-薯”“马铃薯-甘薯-晚稻”等轮作模式。

“农技‘轻骑兵’全程跟踪服务,提供种植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指导,在提高马铃薯综合产值方面取得了不错成效。”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林志强介绍,通过大力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例如翻地细整、足施底肥、地膜覆盖,减少种植管理环节步骤,可以节省人工成本。

惠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东县通过与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引进、筛选和推广了陇薯7号、粤薯1号等优良品种进行试种。同时,尝试引进彩色马铃薯(红皮红肉、紫皮紫肉、紫皮花肉)小规模种植,丰富鲜薯品种结构,减少病虫害风险。

搭建发展平台,延长产业链条

除了马铃薯淀粉、粉条、薯条、薯片、薯泥等,马铃薯还可以被加工成什么产品?

“这是我们生产的土豆米,看起来跟大米一样,实际上是以马铃薯淀粉为主,具有米饭口感的杂粮制品。”苏伟强介绍,依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及其团队、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加工研究中心的研发成果,其公司于今年1月在深圳的生产线实现土豆米投产。

苏伟强介绍,土豆米具有马铃薯本身的营养,并与玉米粉、莜麦粉、魔芋粉搭配,富含膳食纤维且低糖,利于养生,“目前日产量3吨左右,高端产品市场售价可达33元/公斤,挺受市场欢迎。”

考虑惠东是马铃薯产区,苏伟强计划在这里开一条生产线。“目前厂房已建好,设备也到位了,预计今年8月投产。”苏伟强说,生产线投产后,每天可生产12吨成品土豆米,消耗30多吨马铃薯。

在科技加持下,越来越多以惠东马铃薯为主材的深加工产品被研发出来。在2025年惠东县马铃薯文化节上,惠州市乐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马铃薯慕斯蛋糕、马铃薯挞等吸引了众多市民品尝。该公司于2019年开始研发马铃薯糕点,如今已有200多个产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南亚等地,每年仅马铃薯糕点产值就过千万元。

延长产业链,致富添“薯”光。李小波认为,惠东马铃薯产业用品种打造品牌,用二产拉动一产,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是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依托马铃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惠东正着力发展马铃薯深加工产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与县外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合作,或尝试引进和培育加工型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整合资源,建立绿色农产品销售综合大市场,构建南方马铃薯冬种区交易中心和集散地,以应对市场变化。

记者手记

以更加开放思维

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惠东,马铃薯是“金蛋蛋”,当地不少农户的经济收入与马铃薯产业密切相关。引进、培育新品种,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推动农文旅融合……这些举措为提升惠东马铃薯产业化水平提供了新思路,在提高马铃薯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惠东马铃薯,一头连着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百姓钱包。要更好发展马铃薯特色产业,拓宽增收致富路,就要有更加开放的思维,探索推广更多新品种、先进技术和深加工项目,推动惠东马铃薯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持续擦亮“中国冬种马铃薯之乡”金字招牌。

延伸阅读

DeepSeek建议

惠东如何推动冬种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除了采访相关部门和专家,惠州日报记者也问了AI工具(大模型)“DeepSeek”,来看看它的回答。

惠州日报记者:请谈谈下来惠东应如何推动冬种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300字以内。

DeepSeek:为推动惠东冬种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品种优化:引进和推广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优质马铃薯品种,提升产量和品质。

2、技术升级: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如节水灌溉、精准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生产效率。

3、机械化生产:加大农机补贴,推广机械化种植和收获,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4、品牌建设:打造惠东马铃薯区域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

5、产业链延伸:发展马铃薯深加工,开发薯片、薯条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6、市场拓展:建立稳定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范围,提升市场占有率。

7、政策支持:政府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鼓励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

策划 惠州日报记者张旭华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戴建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欧阳成 骆国红 陈春惠

图片(除署名外)惠州日报记者 朱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