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高新区东江科技园驱动组织链创新链服务链民生链“四链融合”

“高”“新”赋能 向科产城人深度融合标杆迈进

2025年03月14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广东华电惠州东江燃机热电项目。

广东华电惠州东江燃机热电项目。

    现场办公解决群众诉求。

现场办公解决群众诉求。

    东江学校操场。

东江学校操场。

    东江科技园以科促产、以产立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

东江科技园以科促产、以产立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

春回大地,春潮涌动,仲恺高新区东江科技园呈现一派繁忙景象:省重点项目广东华电惠州东江燃机热电项目1号、2号机组并网一次成功,即将正式投产;华阳集团、拓邦电气、赢合科技等企业开足马力忙生产,奏响生产线上的“春之歌”;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倾力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一个个铆足干劲的身影、一处处轰鸣的机械,共同勾勒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繁忙建设图景。

作为仲恺高新区经济发展第一梯队的关键力量,2024年,东江科技园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稳中向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强劲脉搏清晰可感。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园区全力激活发展新动能,驱动组织链、创新链、服务链、民生链“四链融合”,以科促产、以产立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正朝着“三年内打造成‘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专业园区标杆’”这一目标奋力前行。

A 建强组织链

筑牢项目攻坚堡垒,激发产业发展动能

在总投资达30.76亿元的省重点项目广东华电惠州东江燃机热电项目现场,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从启动之初,这个跨惠城惠阳两个区的重点工程便面临诸多棘手难题——跨区域施工协调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村民补偿问题复杂……如何破题?东江科技园的答案是:成立联合党委。

“党建做实就是生产力!”2022年8月,东江科技园成立广东华电惠州东江燃机热电项目联合党委和项目建设专班,整合园区管委会项目建设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项目企业临时党支部、驻地临时党支部的47名党员骨干,组建项目建设专班。联合党委搭建“一线会商”机制,党员干部深入项目现场,与各方人员密切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我们每周都会召开会议,将所有参与方聚在一起,集中讨论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华电项目联合党委书记说,“通过这种机制,得到了平潭镇、水口街道的大力支持,我们成功攻克了村民补偿、管网建设等30余项关键难题。”如今,该项目1号、2号机组已并网一次成功,即将正式投产。

华电项目的“红色解法”,是东江科技园党建引领发展的缩影。

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落点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上,而党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东江科技园全力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两大高新产业集群,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成立了园区重点建设项目联合党委,以联合党委“一根针”串起了临时党支部、党小组、攻坚队、先锋岗等“多条线”,形成纵横交织的矩阵型有机体系,推动“支部建在一线、党旗飘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全力服务保障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研控、和宏二期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华阳三区、贝恩施等项目建成投产;拓邦二期、三瑞等产业项目进入主体施工期……从项目工地向产业纵深望去,在党建引领下,园区产业发展成效斐然。数据显示,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达22.7%,高于全市和全区水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7%和68%,制造业的“高、新”特质愈发凸显,产业底色持续擦亮。

俯瞰产业版图,东江科技园将坚定不移做强做优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布局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涉水新型环保等未来产业,着力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持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

B 驱动创新链

点燃产业创新引擎,构建活力创新生态

走进东江科技园华阳通用公司展厅,仿佛置身于未来汽车科技的展示空间,液晶仪表、显示屏、电子后视镜、座舱域控、自动泊车系统等产品琳琅满目。作为国内汽车电子头部企业之一,华阳集团拥有丰富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产品线,去年7月跻身2024年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其旗下全资子公司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凭借“视域无界”智能座舱HMI设计方案,荣获重量级国际设计奖——2024红点品牌与传达设计大奖。

不远处,惠州雷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同样繁忙,作为Micro LED超高清显示系列产品的大型制造及研发基地,雷曼光电凭借仲恺基地生产的LED小间距COB显示屏产品,入选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一个个企业的创新故事,是东江科技园蓬勃创新生态的真实写照。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创新是重要源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东江科技园向“新”图强、向“高”攀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创新之法挖掘增长潜力、用创新之力激活发展意识,不断在探索创新实践中破解产业高质量发展密码。

近年来,园区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领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转化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斩获一批国字号、省字号荣誉,如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省级加速器。截至目前,园区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3家、专精特新企业55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家,R&D经费占GDP比重达10.7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园区已培育申报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7家,现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级研发平台25个、市级研发平台60个。

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硬核”成果。拓邦、华阳通用、硕贝德等3家企业上榜2024年“广东制造业500强”,占全区比重27.3%;5家企业入围市综合实力、研发投入高企20强;赢合科技与信宇人联合研发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东江园林的“广东滨海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辉科技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成长组三等奖。

2024年,园区规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业产值平均增长24.4%,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极大提升了园区经济发展的“含金量”。

园区还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惠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在园区挂牌,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供有力支持。目前,园区授权专利总量全区第三,其中发明专利有效量第二。同时,园区创新推出“先代偿后补偿”政银担模式,成功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全省首笔“先代偿后补偿”政银担专项贷款落地为华科技,助力科研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需求。”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东江科技园正加速布局未来产业。目前,园区已与江苏漫柏集团启动合作,致力于打造大湾区高端未来人才社区;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和项目实体,为园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C 赋能服务链

优化政务服务链条,塑造优质产业生态

“在东江科技园,我们很有归属感。”省人大代表、广东微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勇感慨。作为国内微型锂电池行业的“单项冠军”,广东微电拥有500多项专利,目前惠州基地小电池方面拥有日产30万支电芯和PACK的产能,并拥有储能产品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PACK及电源管理产能。自2017年企业入园以来,园区给予了大力支持。“主动问需求,只要公司有困难、有需求,总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比如在微电增资扩产期间,第一时间协助找厂房,并在建设实验室上给予支持。”陈志勇说。

企业获得感满满,是园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园区紧紧围绕企业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无事不扰、有事必到”这一理念贯穿于园区服务企业全过程,努力建设审批更快、流程更简、监管更准、服务更好的一流营商环境,让更多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园区通过创新推行“党建+”机制,精心设立“责任岗”“示范岗”“先锋岗”,形成了强大的“三岗三促”合力。党员干部在一线不断锤炼自身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练就的“破题能力”已然成为园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去年,在“三岗三促”模式下,园区4个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6宗项目顺利竣工投产。

走进东江科技园政务服务中心,“党员先锋岗”的标识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全流程跟踪服务”模式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了高效与便捷,项目代(帮)办制、承诺制的推行,使得企业办理相关事务实现“零跑动”,极大地节省了企业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据统计,去年,推动区级审批权限下放园区,实现142项服务“园内办结”,园区有150余宗跨部门事项通过“店小二”式党员牵头联动得以顺利解决。

同时,东江科技园政务服务中心持续加大办事环节精简和流程再造力度,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深度,园区新设立市场主体已实现100%线上办理。园区还积极开展“上门问需”行动,及时掌握企业发展情况,解决多个项目问题;推行“综合查一次”执法改革,制定联查清单,减少企业检查频次;联合成立东江知识产权维权协会,提供“全链条”辅导服务,护航企业创新发展。

园区还以党建带群建,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新设“职工书屋”站点4个,并获评“广东省职工书屋”称号。在就业服务方面,开设就业驿站服务窗口、出入境智能签注服务,组织专场校招达成就业意向近1000人,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了高效的对接平台。今年,园区还计划通过设立“人才综合服务专窗”,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综合服务,如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此外,借鉴先进经验建设大湾区(东江)未来人才社区。

在安全生产和社会事务治理方面,园区同样毫不松懈。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累计消除各类安全隐患2936条,为企业生产经营筑牢安全防线。加强劳资纠纷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挂牌启用仲恺劳动仲裁庭东江分庭,调处各类信访案件228宗,结案率和及时率均达100%,维护了园区的和谐稳定,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党建+”引领下,园区高效服务企业,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000户,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D 完善民生链

提升城市品质能级,营造和谐包容环境

傍晚,东江学校的操场上热闹非凡,孩子们在崭新的塑胶跑道上尽情奔跑嬉戏。这所与惠州市第一中学联合办学的学校,在教育质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2024年高中上线率高达76%,稳居全区第一梯队;不远处的东江医院急诊科,人来人往却秩序井然,自与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度合作以来,月接诊量增长75.5%,让“家门口看名医”从梦想照进现实;在园区各个路口和厂区门口,身穿红色“小马甲”的党员志愿者积极投身文明园区“交通严管路”活动……这一幕幕温馨和谐的场景,正是东江科技园“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东江科技园,近7万名产业人员、1180多家企业和810多户个体工商户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产生活社区。随着企业的蓬勃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区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人们渴望更优更美的环境和更舒适便捷的生活条件。

“产城融合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通过产业集聚和城市服务的完善,吸引投资和人才,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东江科技园主要负责人说。为此,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园区始终将做优城市品质、提升城市配套功能作为重要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城市更具现代化魅力。

在这里,民生配套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体现在每个细节:惠泽大道风貌整治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东兴、上霞片区市政道路拓宽翻新,路边绿植郁郁葱葱,基础设施的提标改造让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智慧东江”平台的投入使用,实现了交通、安防管理数字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交通流量,精准防控安全隐患,为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高效、安全的保障。

在绿色发展方面,艾比森光电、广东伊利等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家企业获评市级优秀“无废工厂”,园区获评市级优秀“无废园区”。去年,园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9.7%。

“今年,我们计划推动礼乐公园、诚信广场整体升级改造,加强园区文化资源挖掘传承,科学布点建设园区‘口袋公园’,修缮提升文体设施,推动建设自助图书馆,丰富园区城市文化内涵。”着眼未来产业、未来园区发展趋势,东江科技园主要负责人表示,东江科技园将持续调整优化园区空间规划布局,稳步推进园区路网管网、工业邻里中心、商务酒店、文体设施、绿化公园等配套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造园区会客厅、花园厂区、绿美园区,建设开放包容友好、具有高辨识度的现代化品质园区。

从党建引领的项目攻坚,到创新驱动的产业跃升;从“有温度”的服务体系,到“有质感”的民生配套,东江科技园用实践书写了一份“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湾区答卷。面向“三年打造‘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专业园区标杆’”的目标,东江科技园正以“红色动能”激活全域发展,为仲恺高新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东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