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仔村的新“薯”光

□肖建国

2025年03月16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东江不经意间在这里拐了一个弯,那腾出的细浪孕育出两岸的山林湖草,丰盈了一地花香。300多年前,一群人从福建辗转来到这里,望着滔滔江水,倦鸟归林,便决定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他们临水而居,围塘筑室,后人便把这里称为围仔村。

四季更迭,光阴流转,围仔村在历史的岁月里沉浮,和着烽火硝烟,向世人展示出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和惠城区汝湖镇围仔村的村干部春林一起漫步,他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强村富民。

我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真诚。他原本有自己的事业,与同龄人相比,算得上是成功人士。

这些年,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惠城区组织一批党建宣传员,登门拜访了那些在外打拼并有学识、有觉悟、有担当的贤达,鼓励他们参与家乡建设。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贤达飞得再高、飘得再远,终究还有一根系着的丝线,那就是故乡家园。能不回来吗?面对组织上的信任,父老乡亲的期盼,干事创业的激情被点燃。于是,我们看到一大批有能力、有实力的贤达回到故土,扑下身子,带领村民共谋发展。春林就是其中的一员。

这些年,围仔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村近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条村道全部铺上了水泥路。840亩的耕地有一大半进行流转,其中330亩承包给大户,种上了富硒大米,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既可以收租金,又能打工获取报酬。特别是“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围仔村借助“七仙汝湖·诗画田园”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的推动,大力改造村容村貌,着力提升美丽经济,让古树发新芽,老枝绽新花。

沿着新修成的东江大道进入村内,慢慢走,慢慢看,便可欣赏生机盎然的农田,干净清爽的休闲公园,七彩斑斓的水上廊桥,以及散发着烟火味道的稻香集市……作为示范带上的重要节点村,村委会以“古村韵、东江情、围仔行”为主题打造的生态宜居精品村成效显现,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在围仔村铺开。

如果仅满足于此,也许就没有我们的围仔之行了。

按春林的话说,现在的乡村同台竞技,你追我赶,犹如万马奔腾,如何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能可持续发展,是所有村干部都在思考的问题。然而客观现实是,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片地,种的还是五谷,养的还是六畜。所以,他需要借脑借智。

春林的话也说到我心坎上。因工作的缘故,我与农村结下深厚的感情。然而要真正解决一个村的实际问题,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它需要深思熟虑和细致思考。

返回时,春林送我一袋红薯。因小时候吃得过多,我那年过半百的“胃”仍习惯性地拒绝它。

春林说,这里的红薯不一样,你回去尝尝就知道了。

没想到这一尝,竟激发我的灵感,如同龙场悟道般,真有点格物致知了。

先说红薯。围仔村红薯的品质确实不一般。以前常见的红薯大小不一,表面粗糙多斑,吃起来或粉或甜,或糯或黏,口味各异。而围仔村的红薯个头修长,大小均匀,长相清爽,很有卖点。放锅蒸熟后,整个厨房里都充满清香,引人馋涎。从不待见红薯的我率先拿起一个,剥开赭红色的薄皮,金灿灿的瓤肉泛着蜜蜡般的光泽,小咬一口,甜糯融合,竟撕出琥珀色金丝。记忆中,我好像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红薯。年近八旬的母亲也赞不绝口,吃了一个,还要一个。

春林和我说,红薯好吃关键在山好水好土质好。东江边,河滩地,纯净水,无污染。他们找人测量过,这一方水土营养元素丰富,种出来的红薯含锌量极高。

再说历史。与围仔村地角相连的黄村,就曾发现过此地的红薯与众不同。他们在2016年底,借助汝湖镇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就举办过番薯节。当时一农户地里种出了三斤二两的“番薯王”,在现场拍卖会上,经过一番竞价,最终定槌在1800元。这旧闻让我记忆犹新,现场农民的发言也再次在我脑海翻腾:这一片土地适合种红薯,亩产3000斤左右。虽然村民们没有大规模向外推销,但供不应求,回头客特别多。

响亮的话语在耳边回荡,蓦地让我看到了围仔村的新“薯”光。

我在电话里与春林探讨,美丽乡村建设,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是最基本要求,环境整治可以“单打独斗”,但产业发展就需要联手攻坚,“大兵团”作战。围仔村、黄村以及其他周边村庄可以携手并进,共同把红薯产业做起来,让具有特色的传统农产品二次“重生”。要知道,这世上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技术。

我俩都意兴盎然。虽然是头脑风暴,纸上谈兵,但能让我们集思广益,明确方向。放下电话,我仿佛看到一筐筐体态饱满的红薯走进市民餐桌,走向星级酒店;一车车刚从沙土地翻起的红薯,带着村民的体温走向食品加工厂,它们摇身变成淀粉、薯片、粉条、凉皮,以及我们不知道的各种产品等等。

我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选对了方向,坚持下去,一定会迎来新的“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