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壮举:香港秘密大营救(1942)和民主人士北上 (1948-1949)历史文献汇编与研究》系列丛书即将出版

2025年03月18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近日,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惠州市委党史办)与惠州开放大学在惠州市委党校召开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宣传专项引导资金领导小组办公室年度重点项目《历史壮举:香港秘密大营救(1942)和民主人士北上(1948-1949)历史文献汇编与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本系列丛书第一次对香港秘密大营救的历史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弥补了党史在这一领域史料收集和研究的空白,对于完善、提炼、升华、拓展、丰富香港秘密大营救和民主人士“北上”两大历史壮举的文献汇编、内涵、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要求,各项目组负责同志要按照史料收集和研究的体例进行进一步校审,做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文献的真实性,要确保文献来源可靠,避免使用伪造或来源不明的材料。对文献的真伪进行严格的学术考证,必要时请专家鉴定。二是确保文献的完整性,尽量保持文献的原始面貌,避免随意删改或断章取义。对于残缺的文献,应注明缺失部分,并提供可能的补充说明。三是确保版本的权威性。要选择权威版本作为底本,进行多版本校勘,并在校审过程中记录不同版本的异同,作出注释说明。

本系列丛书不仅能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资料,而且对进一步丰富提升有关东江纵队、香港秘密大营救等纪念场馆展陈内容及更好保护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会议要求,本系列丛书要继续按分工落实校审,加快编纂进度,要求在今年8月前正式出版,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

本系列丛书编纂项目自2023年11月获批立项以来,项目组整合全市党史系统、党校系统、惠州开放大学、惠州日报社等部门和单位的党史专业骨干共50人,对香港秘密大营救和民主人士“北上”的文电文献、亲历者回忆录分门别类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校对,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按照调研计划,项目组成员分组到北京、香港、澳门、重庆、桂林、烟台、大连、广州、深圳、东莞、江门、河源等地进行深入调研,搜集史料、人物传记、历史视频和照片,做到“能收尽收,应收尽收”。

本系列丛书在全面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去伪存真的考证,由此及彼的联系,由表及里的分析,由分到统的综合,形成有关香港秘密大营救及民主人士“北上”活动现有资料条件下的整体性史料梳理与学术表达,以及史料翔实、整体呈现、视野开阔、专精深广、有所发现、有所提升的学术成果,做到补史之缺、续史之无、详史之略、纠史之错。同时,本系列丛书通过对文电文献、回忆录的收录和整理,使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细节得到反复考证和互证侧证,对客观记录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系列丛书收录了1942年成功营救香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及1948年护送民主人士“北上”参与协商建国这两大历史壮举中出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各级党组织有关文电文献及亲历者人物作品、回忆录等,共5册8本书。总书名为:《历史壮举:香港秘密大营救(1942)和民主人士北上(1948-1949)历史文献汇编与研究》,共包括《秘密大营救文献汇编(上下册)》《秘密大营救亲历者回忆录(上下册)》《秘密大营救人物传记》《秘密大营救和“北上”人物作品选》《民主人士“北上”文献汇编(上下册)》,8本著作约300万字。

项目组在对香港秘密大营救和民主人士“北上”史料征集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的逻辑梳理,得出了两大研究新成果。一是秘密大营救大事纪要,对文化名人转战香港,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东江纵队和各级党组织精心安排营救文化名人,营救时间、路线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得出了较为清晰的营救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秘密大营救亲历者简介,在深圳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提供的文化名人人数277人的基础上,通过亲历者回忆录和个人传记等资料中查找线索,初步得出当时营救的文化名人为340人左右(有些尚在进一步求证),并且找到亲历者在香港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

本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惠州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把本项目列为省委宣传部“文化名人大营救相关历史文献整理研究工程”,并予以资金支持,希望项目组高质量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并正式出版。

(沈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