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盆珠水库顺利通过水利部标准化评审,是我市首座部级达标水库。

已完工建设的白花河防洪排涝治理工程。

拥有水上运动项目的惠城区桃花源水经济新业态项目。

市区江北夜景。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2025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世界水日”主题为“Glacier Preservation”(冰川保护)。我国2025年“中国水周”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文明的摇篮,是发展的引擎。近年来,惠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经济、水文化协调发展。
过去一年,惠州市水利局聚焦治水兴水,持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有力维护江河湖库安澜,大力推进生态河湖发展,扎实推动水资源保护利用,积极打造“以水兴水”绿色水经济,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全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水利力量。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筑牢防洪保水根基
保平安抓建设
淡水河、公庄河、永汉河、潼湖等重点流域防洪排涝整治工程,西枝江堤防达标加固工程,赣深高铁惠州北站片区防洪排涝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扎实有效推进;现有病险水库工程隐患总体消除;稔平半岛至大亚湾供水工程建设任务完成;龙门县农村供水工程、龙平渠灌区(平陵、龙江支渠)节水提升工程有序推进……
2024年,一批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取得实效,为惠州筑牢防洪保水根基打下坚实基础。在这背后,是市水利局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努力。
市水利局高度重视水网规划实施,完成《惠州市防洪规划》《惠州市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印发实施《惠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22-2035年)》,科学搭建全市水网基础设施体系,织密水安全“生命线”。2024年,市水利局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及政府专项债、国债等资金用于水利项目建设,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部署实施各类水利项目,完成水利投资48.69亿元(含移民资金),落实各类补助资金15.85亿元,水利基础投资再创新高,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市水利局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抓牢抓实碧道、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等涉水利重点工作,助力“百千万工程”、绿美惠州生态建设。
完成碧道建设10公里,农村供水规模化覆盖率达91.6%,超额完成省级下达91%的目标,新增江河湖库水岸绿化面积约1023.85亩,全力配合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建设,谋划推进澜石河、河肚水、鳌溪河等中小河流整治,工程建成后,最美旅游公路“下浪村溪畔驿站”“绿屏石滩”“大榕树驿站”等关键节点防洪标准可提高至10年一遇,实现水路共美。
夯实防洪减灾能力,稳固安全度汛屏障
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建设上,惠州已初步形成了以“四不”(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目标为导向,以强化“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为保障,以贯通“四情”(雨情、水情、险情、灾情)防御为举措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各级水利部门和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2024年全市平均降雨量2581.8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显著偏多33%,共有12站次河流超警、5宗大中型水库超限,山洪灾害预警触发786处,东江干流博罗站河段发生“东江2024年第1号编号洪水”。
面对严峻防汛形势,全市水利部门坚持预字当先、防住为王、严字托底,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调度全市25宗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约16.3亿立方米,减淹城镇15个、减淹耕地4.8万亩、转移人员4万人次,打赢了15场次强降雨防御战,全市没有发生重大水利工程险情、灾情,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其中,在对抗2013年以来东江流域第一次编号量级的洪水时,市水利局强化统筹调度,做到上下游协调、左右岸兼顾,切实提高调度的精准性、有效性,使得东江水利枢纽坝前水位最低降到8米,连续4天恢复天然流态,大大缓解市区的防洪排涝压力。
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方面,截至2024年底,我市达标堤防长度260公里,市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各县(区)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产生的径流1天排干,防洪排涝达标率为100%。
市水利局通过不断优化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及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夯实惠州防洪减灾能力,筑牢安全度汛屏障。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市水利局被省水利厅授予2024年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成效显著单位。
创新河湖管护,为水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优生态兴水利
漫步东江边,眼前水面波光粼粼,岸边鲜花盛放,广场上人群嬉笑……好一幅景美人和的画面。
在惠州生态环境优美的河湖边,一群河湖长和巡河员的身影也时常活跃着,他们定期深入河湖一线,巡查河湖的水质状况、岸线利用、排污口设置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解决,有力为河湖水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自惠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河湖长领治、部门联动,常态长效河湖治理机制持续走向纵深。
2024年,全市各级河湖长和部分巡河员共巡河湖超14万次,发现并解决河湖问题超8000宗。惠州创新开展“企业河长”招募工作,新聘任45名民间河长、4家企业河长,积极巡河履职。民间河长、企业河长、志愿者河长积极发挥示范作用,经常性开展“捡跑”、爱护河湖志愿活动,带动群众参与河湖管护,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市四套班子成员带头到“百千万工程”挂点镇(街)参加清淤活动,全市共完成河湖水塘清淤385.5万立方米。
各级各部门严抓河湖生态环境监管,19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4.7%,高出省考核目标10.5个百分点;东江、西枝江、淡水河、沙河、潼湖等主要河流达到生态流量管控要求;共计实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5.83平方公里。
共完成小水电站拆除33宗,关停15宗;持续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强化河道岸线巡查监管,推进河湖“四乱”问题整治……
一个个数据尽显惠州生态治理成效。
惠州依托河湖长领治优势开展河湖治理,常态化开展河湖巡查暗访工作,加强岸线监管,狠抓河湖“四乱”问题整治,做好河道清淤保洁工作,构建河湖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同时,营造“开门治水”的工作氛围,加强水利政策解读,强化宣传引导,积极推进水利普法和水情教育、河湖宣传保护等活动,推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经济全面发展。
提升水利治理能力,推动水资源保护利用
672宗水利工程实现感知监测,32个水利业务实现智慧化应用,20条5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和水资源监管任务的河流实现水文(位)监测控制……2024年,惠州智慧水利建设取得亮眼的新成效。
以数字之力,兴水利之能。智慧水利建设已成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接下来,我们将按照省‘一网统管’和省智慧水利工程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惠州市智慧水利建设工作,以科技赋能‘智慧治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是惠州大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和生动写照。
根据《广东省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试行)》开展自评,我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处于较高水平。
近年来,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市水利局坚持全盘谋划,研究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逐项落实,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管控指标监管,规范取用水行为,积极开展节水载体创建,扎实做好水资源保护,推动水资源管理与节约集约利用不断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2024年,我市主要河流生态流量、4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均满足水利部要求;完成5个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成功认定3个市级节水型企业。
此外,系统规划、分步推进惠州水资源优化配置。完成稔平半岛至大亚湾供水工程建设任务;印发实施《惠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22-2035年)》,加快推进惠州市南部引调水工程-鸡心石水库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大力协调深圳市通过东江水源工程向惠阳区供水;完成深汕合作区引水工程涉及我市的各项前期工作。
在水利行业监督管理方面,惠州坚持以制度规章优化完善、技术手段更新换代、监督检查持续深入等措施有效促进水利行业治理能力提升。
去年完成26座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创建、33座小型水库安全监测设施建设、24座大中型水库库容曲线复核和调度规程修订工作,其中白盆珠水库作为我市防汛和水资源安全的关键性水利枢纽工程,成为我市首座部级达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达到国家级水平,迈入广东省领先行列。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强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水利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通过组织开展非法洗砂洗泥专项联合执法行动、河道采砂执法监督巡查行动,严厉打击取缔“蚂蚁搬家式”河道违法采砂行为,有力维护正常水事秩序。
以治水为纽带,绿色水经济蓬勃发展
强纽带促文旅
2024年3月,惠州举办首届马拉松,其盛况至今历历在目:1.2万名跑友围绕中心主城区“两江两湖”(即东江、西枝江、西湖、金山湖)设置的赛道“燃情”开跑,通过活动,不仅展现了惠州千年历史和“山水相依”的城市风貌,让全国网友通过视频直播深切感受到了山水惠州的美丽,更为惠州注入了经济活水……
近年来,惠州坚持以水兴城、以水兴文、以水兴业,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以治水为纽带,结合绿美惠州生态建设、“百千万工程”、文化旅游等工作,一体打造“以水兴水”的水上运动、文旅融合、休闲观光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
2024年,惠州完成碧道建设10公里;推进2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时,组织协调依托碧道、水生态项目建设,盘活整合生态、文化、娱乐各类资源,多形式谋划桃花源、东江游、鹿江乐园、津头湖渔家文化村等10宗市级绿色水经济新业态项目,目前7宗水经济试点项目进入全运营或部分运营阶段。
走进龙门县龙平渠碧道,沿线串起马拉松赛道、游乐场、农民画展馆、休闲公园、鹿鹰园生态旅游、百果里休闲旅游项目等节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依水而设的各类文化活动、半程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陆续举办,经济效益凸显。
而在博罗县大洞水库环湖碧道,沿途可穿林赏花,看山望水,独特的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随着游客量不断增加,有力带动村民销售农特产品、从事单车租赁服务等,让村民荷包“鼓起来”……
2024年,惠州市龙门县龙平渠碧带建设项目、博罗县大洞水库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入选2024年度省级绿美碧带(共32宗)、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名单(共29宗),充分展现了惠州幸福河湖的建设成果。
“持续抓好水经济试点建设,把生态好水转化为经济活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将进一步优化配置水资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打造美丽山水城市,发挥水资源的最佳效益,营造出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绿色水经济新业态发展良好氛围,为惠州水利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绿色动能。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董娟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市水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