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雷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国家重大外资项目之一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项目聚乙烯装置试生产顺利产出合格颗粒,接下来其他生产装置将陆续进入试生产阶段。
与大亚湾石化区隔海相望的惠东平海古城,“95后”黄嘉怡1年前租下一间老房子改造成咖啡馆。作为平海古城里的第一家咖啡馆,引起人们关注后引发了连锁反应。短短几个月时间,古城里接连开了小酒馆、小吃店……吸引众多年轻人打卡,也激发了古城的消费活力。
经营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无论是规模庞大的百亿企业,还是充满活力的网红小店,折射出市场信心持续提升,也是惠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体现。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用心用情服务好各类企业,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措施,及时出台配套政策,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招引人才,支持企业更好发展。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惠州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突破90万户,至2024年底全市实有经营主体91.26万户,同比增长2.88%,其中2024年全市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11.18万户。
效率赋能
“一件事”为经营主体活力“注能”
摘牌即动工!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营造优质营商环境,“项目落地没有最快、只有更快”的消息不断涌现。
“整个过程快速高效,彰显了惠州速度!”去年初,宇新股份顺利将注册地和总部迁至惠州,广东宇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先念点赞道。
这背后得益于我市创新开启的跨省迁移“一地办”新模式。“该模式勇于打破商事登记壁垒,将企业跨省迁移环节由4个压缩到2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原来需要“两地跑”变为“一地办”,既符合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也消除迁入机关和迁出机关的交互壁垒,更加便利企业跨区域自由迁移。
一家经营主体就是一张营商环境“信任票”,市场准入是经营主体感受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惠州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提升经营主体登记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去年10月,惠州市商事签运营服务项目顺利落地。该项目依托粤商通应用程序,在经营主体登记过程中采用“商事签”应用进行实名验证,提升商事登记实名验证数据传输速率,有效防止申办人重复实名验证、数据丢失等情形,进一步提升商事登记网办效率。
“现在有了‘商事签’,不用跳转到其他程序,资料没问题的话,两三个小时就能拿到营业执照。”惠州市利得行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缪景波说,近年深刻感受到企业登记效能越来越高,“基本在网上就能搞定。”
即使网上提交的资料有些小瑕疵,也可以“先记录再全程帮办”,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审核时发现我们网上提交的资料有一处需要修改,先给我们审核通过,到现场拿营业执照时再将修改好的资料带去就行。”惠州市尚卉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严健辉说,“这样真的很省事,免得我们来回奔波。”
“多次跑”变为“一次办”、“一堆事”变为“一件事”……近年来,惠州持续深化改革,释放的政策红利给企业带来了增长动能。在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上,至今已落地“一件事”实施清单200余项,如开办饭店“一件事”、开办月子中心“一件事”、企业简易注销“一件事”等。
活力迸发
增量背后是质量的提升
去年,惠州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近九成。工业生产实现持续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其中,规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10%,分别增长10.8%和10.2%。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满活力和韧性的千千万万经营主体。“我深切地感受到惠州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脉动,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动力。”TCL科技集团首席运营官王成说,去年TCL在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39.7亿元,增长18.8%;产值942亿元,增长14.7%。TCL将继续扎根惠州,与惠州同呼吸、共命运,持续加大在惠投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业生态,为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经营主体发展状况是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的晴雨表。市市场监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全市实有经营主体912645户,其中企业337110户,同比增长4.90%;个体工商户572541户,同比增长1.75%,企业保持较快增速。
“从总量上看,全市实有经营主体突破90万户,稳中有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稳固。”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实施的新《公司法》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明确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由股东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五年内缴足,在全国开展经营主体虚数清理“挤水分”的背景下,能够存续和新设的公司都是具有相应实力、能够实打实认缴注册资本的公司,“增量的背后,是质量的提升。”
“大块头”蓬勃发展,“小不点”也活力迸发。
去年12月,蔡悦明将经营了两年的餐馆从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并注册为企业,“个转企”之后,蔡悦明从“小老板”变身为企业主。对蔡悦明来说,“个转企”不仅是名字和身份的更改,还是实实在在的发展需求。
“这两年餐馆生意挺不错,我们就想扩大规模和经营范围,拓展食品互联网销售的渠道,注册为企业更有利于我们开展业务。”蔡悦明说,企业比个体工商户更容易获得贷款且贷款额度更多,企业的信誉度更高,也更容易获取社会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我对自己很有信心,也对惠州的发展环境很有信心。”
记者了解到,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动“星火贷”项目开花结果,主动对接金融管理、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等部门,组织开展多场“星火贷”融资对接、政策宣讲活动,促成授信超1亿元。
双向奔赴
“沃土”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抓好市场主体培育,抓实个转企、小升规等工作,加快培育更多一流企业。
产业生态的构建,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惠州正在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为各类企业在惠州投资兴业提供更多机遇和广阔空间。
“对一个地区来说,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光明认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与大亚湾石化区“一园两区”“隔墙供应”,辐射带动惠阳区新材料产业园及其他产业园区,串珠成链,进一步增强了惠州石化新材料产业链条核心竞争力。
宇新股份迁至惠州后不断开拓创新。该公司总经理申武说,公司充分发挥在惠州石化产业中延链补链强链的优势和作用,目前已成长为华南地区碳四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坚实保障,我们有切身体会。”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卢堃说,该公司PTA项目各环节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快速响应,虽然很多都是小事,但都能“办小事、办实事、办成事”。随着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的崛起,恒力将与园区的企业一起,共同助力惠州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
政企同心,双向奔赴。“营商环境好不好,不是靠政府说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惠州做到了。”卢堃说,项目本地采购率和消纳率还有很多提升空间,接下来将努力“从大亚湾来,到大亚湾去”。
除了完善产业链外,惠州助企政策持续加力,以更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服务保障企业生产运营,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例如,《惠州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正式出台,以实际举措支持企业发展,全力提升惠州制造业发展能级。
值得一提的是,个体工商户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是老百姓就业创业的“蓄水池”。近年来,惠州强化培育扶持,优化政务服务,助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市市场监管局在开展“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认定工作中,进行梯次培育、精准帮扶,推动个体工商户向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065户个体工商户获评“名特优新”。“被认定为‘名特优新’的个体工商户,让我们更有信心把生意做大、做强。”赢记东江盐焗鸡(顽猴店)负责人林少琼说,去年店里的营业额达到300多万元,盐焗鸡的销量持续增加,接下来计划依托“名特优新”相关支持政策申请贷款,提升东江盐焗鸡知名度和销量。
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气所在、根基所在。随着惠州经营主体稳步增长,势必将为惠州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策划 惠州日报记者张旭华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刘建威 通讯员张悦凡 李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