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我!” 这个魔性梗还会火多久?

2025年03月25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有人说我在惠州过得很凄凉?look at my eyes,回答我!”运用AI技术“复活”的苏东坡近日在“惠州日报”视频号化身“咆哮哥”,在一句句质问中介绍了他的寓惠生活。

借助新兴的AI技术,网络爆改“回答我”系列视频最近大火。“沉睡”的古人们结合自己的历史故事,纷纷“复活”发出各种“灵魂拷问”。话糙理不糙,大家在笑一笑中,历史知识就“暴力”进入脑海里了。

(一)

被吐槽写诗卖惨的杜甫:“说我卖惨,真是给我气笑了。我落魄的时候,用槐树叶子做凉面吃,你能吗?回答我!”被指“文人当不了皇帝”的宋徽宗:“我当皇帝是我自己愿意的吗?不是向太后选的吗?我瘦金体不好看吗?我青绿山水不好看吗……”

这是8G连上古代WiFi了吗?网友戏称这几天一睁眼就被老祖宗骂,甚至晚上吃个宵夜也被李时珍骂:“你半夜烧烤配冰啤,顿顿重辣肠胃会不会崩?回答我!”

随着AI技术逐渐普及,这个“回答我”更像是一套公式,大家用幽默的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二次创作,拉近网友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这或许是这个系列突然爆火的原因之一。不过,将历史文化植入热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和传承策略。

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表达方式。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用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向网友“暴力”灌输历史知识。例如,苏东坡反问“说我孤独终老,我夜游西湖从一更嗨到五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用一己之力代言广东文旅……”“复活”的苏东坡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惠州的西湖和荔枝,唤醒大家对历史文化的记忆。

这是在激活历史文化生命力。历史文化植入热点,不仅是历史与科技的结合,更是“旧”与“新”、“深”与“广”的结合,让历史文化以更轻盈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在老祖宗喊出“回答我”三个字那一刻,有网友表示“感觉能速通上下五千年”,这正是科技赋予文化传承的时代新意。

这是在塑造独特文化符号。都说延续历史文脉重在保护、贵在传承,这不仅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更需要将这些文化通过有趣的形式展示出来。网友们在制作或观看“回答我”时,从历史智慧中提炼正确的价值观,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既建立文化认同又让历史文化遗产历久弥新,赋予了文化符号新的意义。

(二)

在互联网时代,梗不管多魔性,其传播和流行都有明显的时效性,大家产生审美疲劳后就会进入“过期”状态。但历史文化延绵不绝,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绽放出新的光彩。

五千年的家底“玩转”古今盲盒,老祖宗的智慧怎样在DNA里疯狂输出?不妨紧跟传播潮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让更多“回答我”直抵人心,引发共鸣。当然,不管创造什么“梗”,都要精心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实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确保准确性。传播需尊重史实,为迎合流量而歪曲历史的现象在网上时有发生,通过捏造、戏说甚至恶意诋毁历史人物或事件来吸引眼球,不仅误导公众认知,还会损害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例如,惠州籍名人叶挺烈士遭自媒体文章亵渎,当事人在其微信公众号多次发布亵渎叶挺烈士事迹和精神、贬损叶挺烈士名誉的不当言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维权”。

避免过度娱乐化。平衡热点传播与文化严肃性,防止“戏说历史”。不能为了有趣、幽默,捏造与史实严重不符的梗,否则部分人容易误作真实历史,引发历史普及讨论。

激活文旅资源。“还有人说我只会风流?”苏州博物馆“复活”了唐伯虎,并展示馆藏的唐伯虎真迹,似乎在邀请网友前往博物馆“验货”。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热点话题带动历史文化景点或非遗的关注度,如西安“不倒翁小姐姐”带火大唐不夜城,敦煌壁画成为网红打卡灵感等,网红IP成为现象级旅游目的地。

另一方面,历史文化IP与热点结合可催生文创产品。装饰的冰箱贴、吃的雪糕、用的水杯或文创日历等,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或社会热点,形成了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的创新产品,已覆盖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既创造经济效益也让文化以现代方式延续生命力。

“回答我”这个梗火了之后会告一段落,但利用科技手段活化历史叙事,推动历史文化“破圈”的方式不会过时。既让文化遗产“复活”,又满足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种“活态传承”才会持续火下去。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