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村民升级改造供水管道、将村中荒地打造成“口袋公园”、进社区为群众义诊……在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探索中,大亚湾开发区持续发力,全力做实“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程机制,通过组织“回家”党员下沉村(社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党组织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书写了一幅党群连心、共建共治的暖心画卷。
设计专属二维码挖掘特长党员
“扫码报到后,我成了‘楼栋邻里长’,楼栋里的大事小事都是我操心的事!”澳头街道金湾花园小区“回家”党员丁海燕是区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回家”报到后,丁海燕积极参与社区事、网格事、小区事和楼栋事,成为推动基层治理、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破解党员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区党建办精心谋划,构建常态化报到的“五项措施”,涵盖信息登记、入网入群、志愿服务、责任担当与激励评议。全区8个党(工)委及12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党员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投身村(社区)报到服务工作,进一步形成了双向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党建工作格局。
其中,澳头街道金湾社区创新推出“支委1+N结对”包联制度,并设计“回家”党员报到专属二维码,党员扫码后可在线填写个人专业技能(如医疗、法律、教育、维修等)、可服务时长及个性化服务标签。这一举措成功挖掘出各具特长的“回家”党员,为后续精准化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在推动“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程与“和美网格”治理深度融合进程中,大亚湾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机制做法。3800余名“回家”党员纷纷加入党员志愿队或友邻服务队,依托联户群广泛收集群众民生需求,及时为群众解决烦心事、提供高效率便民服务,成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
大亚湾石化投资集团的“回家”党员积极践行“敲门问需”,通过线上“和美网格四级联户”以及线下入户走访、村民座谈会等方式,深入霞涌街道晓联村收集民情民意,对晓联村径西村民小组反映的灌溉水渠及供水管道泄漏问题,“回家”党员迅速响应,推动灌溉水渠迁改扩建与供水管道改造升级,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切实保障村民用水需求。
梳理出资源、需求和项目3张清单
“以前这儿一片荒芜,现在变成了‘口袋公园’,环境整洁,成为我们休闲的好地方。”西区街道上杨村村民对区纪检监察工委“回家”党员推动建设的“口袋公园”赞不绝口。该村这样的“口袋公园”已有3个。
自2024年4月“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程启动以来,区党建办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统筹辖区共驻共建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梳理出资源、需求和项目3张清单,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全面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紧密结合“四个万家”“敲门行动”等活动,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首要任务。截至目前,已办理涉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交通堵点疏导、占道经营、噪音管控等民生实事2400余件。
同时,共建单位发挥教育、医疗、文化、信息等自身资源优势,根据在职党员职务、特长和服务意向,为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在西区街道新惠社区,共建单位区环境水务集团的“回家”党员为社区公园安装“自动喷灌系统”,既节约园林养护用水,又维护植物景观效果,为社区解决树木管养方面配套不足问题;共建单位西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回家”党员,定期在各小区开展公益体检活动和社区医生健康问诊服务,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两方面完善“激励反馈”机制
“我们将以这些荣誉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实施‘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程,引领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做好社区服务。”区城投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集团党总支下辖党支部与澳头街道金湾社区党总支结对共建,党员积极参与各类社区活动,赢得社区和居民高度认可。目前,该集团获金湾社区党总支颁发“爱心企业”“友邻物业”荣誉,6名党员荣获“回家党员之星”“爱心党员”个人荣誉。
“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程的脚步一直在向前。今年以来,大亚湾先后印发《关于党员报到要求的工作指引》《“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作提示》等文件,建立起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服务报告和服务反馈机制,规范服务反馈标准与程序。
区党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计划在全区选取试点社区,结合“微心愿敲门行动”等工作,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完善“激励反馈”机制。精神层面,试点社区将评选“回家党员之星”“年度先锋邻里长”“年度先锋楼栋长”等,激励党员积极参与;物质层面,联合共建单位、商家资源推行“服务积分兑换”,增强党员获得感。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通讯员陈卓 杨鸿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