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惠州制造”新范式

2025年03月28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刘炜炜

黄桃 谢宝树

从车间产线一个项目、一条产线的改善提升,到整个企业的研发、运营提质增效;从TCL“二次涂胶AI防错”每年节省数百万元成本,到光弘科技以AI突破贴装瓶颈,实现准确率达99%的“无人值守”产线蝶变;从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到新能源电池产业,再到千行百业……一场从产线跃迁到生态重构的“智造变革”正在惠州制造业中进行。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积极培育工业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对制造业大市惠州而言,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当下可为、未来可期。在2025年的制造业赛道上,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惠州制造”新范式。

◆从产线到运营

AI赋能企业提质增效

2024年,TCL电视销量达2900万台,居全球品牌第二、中国品牌第一。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惠州超高清视频显示企业积极拥抱AI等新技术,竞争力持续提升。

走进位于仲恺高新区的TCL惠州液晶产业园,浓浓的科技元素和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如沐春风。

“TCL非常重视智能化运用,通过AI赋能生产制造,实现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运营及办公智能化,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并节约生产成本。”TCL实业流程与数字化转型中心技术平台部部长张颢庭告诉记者。

以生产过程中的“二次涂胶AI防错”项目为例。在传统的操作中,TV底涂与屏保压工艺存在漏检风险。一旦发生漏检,会导致屏幕脱落、返工成本高、品牌受损,需事后追溯和增派人力二次检查。

在引入AI后,可采用AI视觉技术实时捕捉产线员工操作,精准识别漏涂、漏保压等异常,实时发出警示并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导,确保100%拦截异常操作,规范员工流程。张颢庭深有感触地说:“仅这一个项目,每年就可以为企业节约数百万元生产成本。”

不仅是在产线,在企业日常运营方面,AI也在“大显身手”。

为推进运营智能化,TCL开发了“泛智屏ChatBI”项目,这是一个基于AI大模型的对话式分析平台,能将口语指令转为数据分析,生成精准结果及图表,助力决策。张颢庭说:“这个平台的创新点在于利用AI大模型,业务人员可直接以自然语言交互数据,无需专业技能。”

目前,该平台已应用于泛智屏经营场景,研发私有化大模型引擎,实现快速经营分析与市场洞察,开启数智化运营新纪元。“AI技术正在为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因为在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研发创新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AI都展现了其独特优势。”张颢庭坦言。

◆从制造到“智造”

AI破解企业瓶颈难题

“0.3mm×0.15mm!”这是手机上一个零件的尺寸,细微如尘,肉眼难辨。将这细如发丝的零件准确地贴装在电路板上,被称为表面贴装技术,是手机生产的一个步骤。

长期以来,这样精细的上料环节,从扫描条码到手工安装,完全依赖人工操作。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出错率也较高。在很多生产环节都实现了全自动化的时候,这个上料步骤的自动化技术瓶颈却久攻不下。

但如今,在AI的赋能下,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这一流程已被智能机器全面接管。

“早在多年前,我们就开启了数字化转型。随着技术浪潮奔涌,AI应用场景在光弘科技日益广阔。”光弘科技技术中心总经理闭永利介绍。

依托数字化转型积累的数据基础与AI强大的算力、深度学习能力和精准算法,原本需要人工反复核对材料、确保连接精准的复杂流程,如今嵌入了AI系统的智能机器已能自主完成。智能机器首先依据生产需求,快速、准确地判定所需材料,随后指令自动化机器奔赴仓库取料,并精准对接生产线,将细如发丝的零件准确对接到面板的孔位上。

“就像在显微镜下穿针引线。”闭永利打了个比方。在这一过程中,AI通过对机器的精准控制,让机器能够快速、精准地取料、上料,不仅有效规避了人为差错,生产效率和识别准确率更是得到大幅跃升,充分彰显AI在生产制造中展现出的强大优势。

“我们已经在一条生产线运用这项技术,原来的双人岗位如今实现了‘无人值守’。”闭永利介绍,自动化机器选料的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99%。准确率的提高,相应的结果是,不良品率和返工率的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表面贴装技术生产实现质的飞跃。

这背后,是一系列精细步骤与智能赋能的协同。AI赋予机器“智慧”,使其具有人的智慧,又有器械的精准。身处这场技术变革浪潮之中,闭永利深切体会到“日新月异”的冲击感。“技术的革新,是挑战更是机会。”闭永利表示,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与投入,紧跟技术前沿,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保持竞争力。

◆从运用到普及

AI在制造业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

惠州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是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专注高端聚合物锂电池研发生产,产品丰富,覆盖多领域。如今,它已成为国内生产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品锂电池的关键基地。

“今年的以旧换新政策加入了手机、平板等3C产品,直接带旺了这些产品的销售和对消费锂电池的需求。目前,惠州基地的订单非常饱满。”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惠州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海燕说。

走进位于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的惠州赣锋锂电,只见园区里车来车往,一片繁忙,各个生产车间内更是马力全开,“春耕”正酣。在繁忙的生产中,AI助力企业轻松应对,更显从容。

“AI赋能减少了人力,提升了效率。目前,AI在生产设备控制和物流领域应用深入。”肖海燕介绍,比如在生产控制上,AI降低人员依赖,实时监控设备,降低停机可能,提升效率。AI能自动分析参数,自主快速决策,整个流程高效完成。

不过肖海燕也表示,AI目前还处于前期探索阶段。要实现大规模、成熟应用,AI需历经多个阶段的长期验证,还需要海量数据支持。由于人才与技术不足,短期内全面应用不太现实。“但我相信,未来AI在制造业的应用场景肯定会越来越多,AI也会越来越普及。”肖海燕说。

惠州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高级经济师万全球也持相同观点:“惠州有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同时,厚实的制造业家底为AI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这几年,一大批惠州龙头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引入AI技术,通过智能化装备提升生产效率,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算力基础。去年12月,投资超百亿元的润泽(惠州)国际信息港新型智算中心项目全面开工建设,这是大湾区首个超大规模智算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领先、超大规模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单体项目,为大湾区提供算力支撑,带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同时,我市出台《惠州市数字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大力推进算力产业发展应用。市级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对购买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内智能算力服务,年度购买合同额(不含税)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按照算力服务合同实际支付金额不超过20%给予算力用户补贴奖励,每家企业每年奖励额度不超过200万元。

“这一系列举措都将有力地推动AI在制造业中的运用和普及,我相信AI将进一步重构惠州制造业生态,助力惠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万全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