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报国:张家玉与龙门健儿

2025年03月30日惠州日报合江楼
字号:T|T
<p>    张家玉画像(AI复原图)。侯县军 翻拍</p>

张家玉画像(AI复原图)。侯县军 翻拍

<p>    清抄本张家玉《张文烈公军中遗稿》中,收录屈大均《张文烈公行状》一文。侯县军 翻拍</p>

清抄本张家玉《张文烈公军中遗稿》中,收录屈大均《张文烈公行状》一文。侯县军 翻拍

<p>    图上:张家玉与龙门健儿誓死抗清。    制图 惠州日报社AI媒体应用智能实验室    图下:战场上生死搏杀的张家玉身中九矢殉国。    制图 惠州日报社AI媒体应用智能实验室</p>

图上:张家玉与龙门健儿誓死抗清。 制图 惠州日报社AI媒体应用智能实验室 图下:战场上生死搏杀的张家玉身中九矢殉国。 制图 惠州日报社AI媒体应用智能实验室

明清鼎革,节烈事迹,班班可考。

明亡后,明宗室在南方广大地区相继成立弘光、隆武、永历等小朝廷,不少遗民士子投身各个南明政权,抗击清军,广东成为反清复明的最后战场之一。“广东三忠”陈邦彦、张家玉和陈子壮投笔从戎,分别起兵于顺德、东莞和南海,应者影从,与清军作最后的抗争。其中,张家玉在人生最后的岁月,征战于广州东部、惠州一带,戎马倥偬,留下荡气回肠的悲壮之曲,壮烈殉国,谥号“文烈”。

“往日勤王义气作,文烈张公恣挥霍。大小百战似雷霆,长驱几欲空沙漠。”反清志士、岭南大儒屈大均的名诗《龙门健儿行》,为张家玉率领一众“健儿”抗击清军、以图复明的历史,留下了生动写照。

壹 明清易代,时穷节现

易代之际,最能显现人的节气立场。

清廷入主关内后,广东各地方政府或拥护南明与清军抗争,或静观其变以灵活应对。山河破碎之际,广东各地或守军乘势兵变,割据一方,或豪强亦趁机起事,占山为王,兵燹频仍,秩序大乱。

以龙门为例,史书中的“洞贼”“山寇”相继活跃。清咸丰《龙门县志》记载,顺治元年(1644),“是年流寇陷京师,洞贼四起,武举谭天池(名高谋)领守备札,欲乘机作乱,阴绐衙役阮圣祥、阮圣超,纠某山贼老虎哥、马过河等数千,于十二月初六日围城(龙门县城),水陆梗绝,知县白为衮不得已出库金千两求和,贼受金不去。”南明广东巡按王化澄委派姚生文、严尊诰赴援,于“二十七日破贼解围,贼党窜入路溪,渠魁未歼,罗从天结寨牛迳,沈章龙结寨沈村,邵靖权结寨第七屯,李培芳、易昌、唐隆结寨塔岭下,贼焰自此愈炽……”

清顺治三年(1646)夏,清军平定福建,随后加快入粤步伐。当年十二月,清两广总督佟养甲、提督军门李成栋率军进取广东,经潮州、海丰、惠州、博罗直指广州。潮州、惠州守将不战而降,广州遂被清军攻克,其附近县邑亦纷纷被克。

省会城市被清军所据,在明朝遗民看来,乃“丙戌之难”“广东之失”。时穷节现,为明代殉节者,又涌现一个小高峰。

清咸丰《龙门县志》记载,龙门东埔人廖翰标,字芷明,号钟鹿,为明天启辛酉年(1621)举人,官江西新城知县,廉惠,民为建祠。“广东之失也,龙门破。翰标以二幼子托从父,从容自缢死。”该志援引雍正《广东通志》关于廖翰标继妻陈氏的事迹,“翰标死丙戌之难,陈年二十四,携其孤逃之佛山,食贫晦迹,纺绩课儿,夫忠妇节,乡闾乐道之。”廖翰标留下孤儿寡母以身殉明,后世的清朝主政者对其亦敬佩,予谥“节愍”。

贰 起兵家乡,抗击清军

目睹南明政权从南京节节败退、流亡岭南并丢掉广州,明朝遗民、忠义节烈之士义愤填膺。

南明兵部主事陈邦彦、监军御史张家玉和大学士陈子壮分别起兵于顺德、东莞和南海。广东各地闻风而起的抗清义军有数十支之多,“小者百人之奋,大者万人之斗”,多归三人领导。

张家玉屯兵广州东部、惠州一带,抗击尤为激烈。清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丁亥(1647)三月,李成栋部进攻东莞,张家玉部先后在东莞道滘和新安(今宝安)西乡与清兵展开反复激战,双方死伤甚众。西乡失守后,张家玉部队,且战且退,于四月十日图复东莞不成。张家玉过东莞万家租时,见家乡房屋被烧、族人遭戮和祖坟被毁,痛哭而去,率众进入龙门县境,于四月二十九日复龙门县城。

屈大均《张文烈公行状》有记,“四月二十九日,公遣总兵陈镇国、参将冯家禄等往攻龙门复之,擒伪知县林之秀、伪教谕蓝奋兴、典史汪熊、伪巡检嵇高,斩四百三十六级,至是公入龙门安辑。”

清咸丰《龙门县志》则站在不同角度记载云,“知县林之秀以谭天池罪状申请委,事泄,天池密遣人三杀驿卒,而之秀不知,遂通贼首林国瑞、刘湿眼、李启新、林耀松、林冲霄等率党二十股,于四月二十九日围城,陷之,系知县林之秀、教谕蓝奋兴,杀典史汪熊……城遂为所据。”

如此看来,当初揭竿而起、割据一方的谭天池,后来全心全意效忠南明永历帝,投奔张家玉麾下。得益于谭天池打下的基础,张家玉才较为顺利地攻克龙门。不过,根据屈大均记载,“龙门之战,则武举谭高谋(天池)、原清河县谭高擢……先公而死。”谭天池应是战死于龙门县城。

叁 龙门健儿,厉兵秣马

在龙门稍事休整后,张家玉率部收复博罗,继而分兵收复连平、长宁(今新丰)等地。随后,张家玉攻惠州府城,三日不克,转克一江之隔的归善县城,随即退守博罗县城。

是年八月,清军围攻博罗,围城二十日。博罗人韩如琰等死守城垣,“半壁东南成坠甑,一家骨肉总填沟”,誓与城共存亡。清军久攻不下,最后用火药炸开葫芦岭段城墙,攻入城内,攻克博罗。韩如琰等壮烈战死,张家玉以计逃出博罗,还屯龙门。

时至重阳,秋风瑟瑟,回眸前路,张家玉不禁悲秋,思念昔日战友。他在《丁亥重阳悼阵亡将士》诗云:“回首天涯忆故乡,忽闻节候又重阳。断肠何处啼猿月,惊梦当阶唳鹤霜。击楫几时清海浦,枕戈犹未扫欃枪。可怜多少英雄骨,空照黄花吐烈香。”

张家玉并没有气馁,复集兵士,以图恢复。根据屈大均《张文烈公行状》所载,张家玉在龙门“大召募,旬日得兵四万,分龙、虎、犀、象、豹五营。”屈大均写有七言古体诗《龙门健儿行》,绘声绘色地赞扬张家玉在龙门召集的一众将士。全诗云:“龙门健儿身手强,棉木为枪三丈长。三人持一棉木枪,风旋电转谁能当。进四尺兮退四尺,挑起人马半空掷。朔骑千群丧精魄,前锋夹以竹篙锥。三丈不足二丈余,藤牌絮被滚如珠。三眼鸟枪洞铁甲,绕指郁刀随卷舒。燋铜锋镝涂毒药,猛虎中之仅三跃。用短尤能精用长,纵横击刺千军却。往日勤王义气作,文烈张公恣挥霍。大小百战似雷霆,长驱几欲空沙漠。”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也有介绍“木枪”章节,称“龙门健儿,多以棉木为枪,长三丈余,三人持之,一进一退,以四尺为率,从地上挑起人马,敌不能近,谓之‘八步长枪’。”

屈大均诗文所写有两个核心信息,棉木枪及其使用者——龙门健儿。有研究指出,棉木枪是由一种柔韧性很强的棉木改造而成,是对一种叫“马叉”的兵器进行改造而成的土式武器,它的改造者是瑶民。被屈大均赞誉的善于使用棉木枪与清军作战的龙门健儿,其组成可能会比较复杂,其中坚力量则应该是瑶人。

或者可以说,当时,龙门及周边县邑的反清义士,以龙门为中心,集结候命,其组成有龙门一带的瑶民,也有其他人员,配以棉木枪,欲与清军决一死战。如屈大均《张文烈公行状》所说:“公之用兵,或取之四民,或取之群盗,女子搴裳而用命,儿童白打以当坚,自相部勒,不烦指挥。”

肆 战死沙场,精忠壮烈

一番厉兵秣马后,张家玉从龙门出兵增城,其营城南,诸将营城北。十月一日,清兵至,张家玉各营于当日和四日、七日,“凡三战,斩首一千九百余,得马四百九十”。龙门健儿英勇作战,初战告捷,缴获清军战马490多匹,如此战绩,离不开他们善于和有效使用棉木枪,发挥这种武器的强大威力。

此后,清兵加大兵力围攻张家玉部,张家玉三分其兵,掎角相救,倚深溪高崖自固。双方大战十日,张家玉力竭而败,被围数重。张家玉身中九矢,知回天无力,投野塘中以死,年三十有三。

张家玉殉节后,李成栋再转师西向,直扑驻军于高明的陈子壮。陈子壮被俘,最后英勇就义。此前一月,陈邦彦大战清军于清远,寡不敌众城破被执,从容就义。

陈邦彦、张家玉和陈子壮坚持抗清10月,虽然最后为清军所败,其精忠壮烈之行,其爱国精神之诚,彪炳人寰,史称“广东三忠”。

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1652)初,清军平定广东全境,广东抗清起义转入低潮。至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广东的南明势力全部被清军消灭。以“广东三忠”为代表的明朝遗民的复国梦,变得更加缥缈。

张家玉生前进士及第,“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军旅诗篇壮怀激烈,后人辑其手泽,编为《张文烈公军中遗稿》,流布传世。

有一事不烦赘冗补述,张家玉胞弟张家珍,字璩子,年十六从其兄起兵。张家玉殁后,与总兵陈镇国拥残卒数万于龙门,以图恢复,旋以兄荫拜锦衣卫指挥使。广州再破后,隐于乡间,家居养父,折节读书,年未及三十而卒。

屈大均《广东新语》有载,张家珍年十六从其兄起兵,常得良马绝爱之,摧锋陷阵,数有奇功。马死,张家珍哭之恸,葬于龙门山中。十多年后,张家珍忽夜梦驰驱如昔,悲鸣恋恋,觉而为诗吊之云:“久失飞黄马,空余血战衣。可怜横草后,不得裹尸归。力尽犹追敌,功高几溃围。年来生髀肉,梦尔泪频挥。”诗言志,虽为吊马,实即哀人。(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