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通讯员惠科宣
锚定需求,精准对接!3月29日下午,“百万英才汇南粤”暨惠州市2025年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校园惠州日(深圳站)活动产学研合作精准对接会在深圳大学举行。来自惠州的10余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提出重点技术需求,与深圳大学相关学院和实验室专家教授“面对面”互动交流,并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及人才培育等领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搭建高校与创新主体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平台
为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搭建高校与创新主体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惠州市科学技术局举办了这场产学研合作精准对接会,本次活动采用企业代表与专家教授“面对面”座谈交流的方式进行,力争吸引一批深圳高校优质科研成果来惠转化落地。
活动现场,来自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以及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专家教授们介绍了各自团队及科研成果情况。深圳大学在电子信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显著学科优势,与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高度契合,引起惠州企业和机构的关注。
“希望可以针对企业前端重点技术需求,促成一批实质性对接成果。”现场不少惠州企业和科研机构表示,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难点痛点,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技术力量难以有效解决。部分企业的技术需求还涉及到基础研究的问题,“如果在基础研究上得以加强,企业在应用端就可以走在更前面”。
在自由交流环节,惠州企业和机构代表与深圳大学各院系专家教授就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面对面”交流,并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及人才培育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双方就多个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都期待实现具有实质性合作成果,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对于职务科技成果的使用,学校可以100%授权。”深圳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强介绍,校企双方可以采用横向课题委托、专利许可与转让等多种方式展开产学研合作,企业也可以与老师一起成立合资公司,提供产品研发应用场景,推动双方合作互利共赢。
探索“高校研发+惠州转化”长效机制
近年来,惠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3650家,全力推进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东江实验室等科学基础设施建设,逐渐积蓄起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人才政策方面,根据《惠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引进培育科技人才(团队)的实施办法》,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最高可获得500万元资助,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资助。
“此次活动是深化深惠两地协同创新的务实举措,也是推动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关键一步。”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惠州将通过“面对面”交流和精准对接,促成一批技术攻关合作项目,积极探索“高校研发+惠州转化”长效机制,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接下来,市科技局将持续与深圳大学开展紧密合作,常态化为专家和企业牵线搭桥,建立需求对接、成果转化、人才共育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并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为来惠创新创业的人才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研发资助、人才安居保障和成果转化奖励,让科技工作者们在惠州“创业无忧、创新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