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走得太突然,你不要太牵挂了,你们好好活着就是对妈妈最好的纪念。”36岁的胡女士最近把离世1年的母亲“复活”了,她的手机里保存了一个个数字人“母亲”的视频——视频里“母亲”可以眨眼、微笑、说话。
清明时节,人们对离世亲友的思念之情最重。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用AI“复活”逝者的话题也火了起来。一些人利用AI技术“复活”已故亲人,创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有人质疑这样的技术手段存在安全隐患,使用不当会造成心理依赖。你会用AI“复活”已故亲人吗?
与过世的亲人再次“见面”
自从胡女士的母亲急性心梗去世后,她始终沉浸在对母亲的思念中,“我没有带她好好做一下检查,要不然母亲也不会走得这么突然。”母亲的离世成为她心里永远的痛,每当看到母亲生平使用的物件,或者看到和母亲相仿的老人,她的眼泪就会默默地流下来。
近期,胡女士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了用AI“复活”已逝亲人的视频,“感觉自己的心一下子就亮了。”她通过教程学会如何制作数字人,并用某软件制作了母亲的数字人。“操作非常简单,让我的思念有了寄托之处。”胡女士说。
“我觉得这就是科技发展的意义。人都会变老,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死亡不是终点,被遗忘才是,没有多少人能始终记得祖辈的音容笑貌。”市民黄先生对此十分赞同,“以前没有这项技术,现在AI技术可以让已逝亲人以数字生命形式继续陪伴自己,这是一种很温暖的家族记忆传承的方式。”
“与过世的亲人再次‘见面’,实在令我太悲伤了。我自己用AI试过,哭了很久,还不如就让时间慢慢地淡忘。”网友“八行诗”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多个线上平台及地方殡葬机构推出AI“复活”服务
AI“复活”已逝亲人的技术吸引了众多像胡女士一样思念亲人的受众关注,多个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都有商家或个人在推广该项服务。
记者在一电商平台输入“AI复活亲人”,可以找到大量相关商品,AI“复活”已逝亲人已形成产业链。只需要一张照片、一段录音或一段视频,就可以克隆声音、生成表情和动作,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说话的内容可以自定。除了让逝者“说话”,还能通过AI和逝者“对话”。
此外,一些地方殡葬机构也引入了AI技术,可根据照片和录音生成数字人,数字人可与用户交互、回答问题,应用于告别会场景,满足情感需求,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如浙江省首个数智缅怀场所——浙江安贤陵园“無境”数智生命体验空间,有200余平方米的展厅,配置了多项沉浸式数字技术、AI智能管家等,集个性化告别仪式、AI人工智能、疗愈祈福、纪念日追思等功能于一体。
慰藉心灵的同时不要忽视心理风险
对于生者而言,AI技术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慰藉心灵,弥补或减轻内心的遗憾,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与挑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惠州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党支部书记兼妇联主席余晓洁认为:“用AI技术模拟逝者的声音、相貌和对话,让亲人‘数字重生’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人们缓解哀伤,但也可能带来心理风险,普通人在使用前需理性权衡利弊。”
余晓洁分析,对因意外丧亲的市民,未说出口的告别、歉意或爱意可能形成长期心结,AI创造的虚拟对话场景能让人宣泄积压情绪,起到“心理急救”作用。尤其是在丧亲初期,AI可作为过渡性情感依托,避免突然的情感断裂导致心理崩溃,为接受现实争取缓冲时间。另外,随时间推移,亲人的声音、神态可能逐渐模糊,AI通过数字化存储固定这些细节,缓解“害怕遗忘”的焦虑,给予情感寄托的空间。
“但也要看到过度使用会带来的隐患,如阻碍真实哀伤过程、制造虚假记忆、诱发情感依赖等。”余晓洁指出,长期依赖虚拟互动,可能让人拒绝面对现实,陷入“逝者仍在”的自我欺骗,反而延迟心理康复。
为此,余晓洁建议使用时应注意三个原则:设时限,建议在丧亲后6个月内阶段性使用,每周不超过2次,避免技术替代真实的情感处理过程;留破绽,主动保留技术的不完美(如10%机械音、偶尔答非所问),这些“瑕疵”能提醒虚实边界,防止认知混淆;重现实,将AI作为传统悼念的补充,而非替代,例如生成纪念视频后,仍利用清明节去墓地献花、与家人分享真实回忆。
他人未经逝者生前或其近亲属同意可能构成侵权
用AI“复活”已逝亲人,也存在法律上的风险。广东伟伦律师事务所郑竹敏律师指出,逝者亲属使用AI技术“复活”已故亲人的形象或视频,其初衷是提供情感慰藉,目前尚无禁止性法律规定。亲属应在合理范围内(如家庭内部悼念)使用AI生成的逝者形象,避免商业化应用或公开传播。
郑竹敏介绍,他人使用逝者信息前,必须取得其近亲属的书面同意。如逝者为公众人物,还需考虑其生前是否有关于形象使用的遗嘱或协议。若他人未经授权使用AI技术“复活”逝者,可能涉及多方面的法律风险。首先,可能侵犯逝者的人格权益。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权益仍受法律保护,未经逝者生前或近亲属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声音等个人信息生成AI形象或视频,可能构成侵权。
其次,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AI“复活”需使用逝者的照片、声音等个人敏感信息,处理时必须取得单独同意。若未获得逝者生前授权或近亲属同意,数据收集和使用均属违法。
另外,AI生成的逝者形象被用于商业推广、诈骗或传播虚假信息,可能触犯《刑法》。除了法律风险,使用AI技术“复活”逝者,还可能会面临伦理方面的争议。
“技术虽能跨越生死界限,但法律与伦理的边界不容忽视。在追求情感慰藉的同时,尊重逝者尊严、保护生者权益,方为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之道。”郑竹敏认为。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