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永汉大通桥启动修复

200岁古桥将迎新生

2025年04月10日惠州日报文化
字号:T|T
    永汉大通桥横跨永汉河,两百年来发挥促进两岸沟通交流作用,这是其部分桥体。

永汉大通桥横跨永汉河,两百年来发挥促进两岸沟通交流作用,这是其部分桥体。

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永汉镇清代石桥——大通桥在去年春季被洪水冲毁部分桥面,其修复情况备受瞩目。记者获悉,大通桥修复工程已于近日启动,预计今年6月完工,届时,大通桥将恢复古桥风采。

增江流域龙门范围内罕见的清代石桥

去年4月中下旬,受连日降雨影响,增江支流永汉河水位暴涨,横跨永汉河的大通桥出现漫水情况,且水流湍急,情况比较严峻,后洪水冲垮了大通桥部分桥面,清代麻石条被冲入河里,清代古桥成为了“断桥”,在网上引发不少关注,修复大通桥的建议纷纷提出。

为何这座“断桥”引发关注?原来,大通桥是增江流域龙门范围内罕见的清代石桥,有200余年历史,在此次受损前一直在“服役”,见证了永汉城乡发展。

记者翻阅史料记载,从南昆山潺潺而出的山水,汇流成河,流经龙门“南大门”永汉镇入增江,是为永汉河。永汉河是增江龙门段最大支流,旧时可通舟楫。千百年来,人们在河两岸繁衍定居,集市交易。

永汉旧墟沿永汉河发展,在河东面,后来河对岸一带集聚兴旺,形成新墟,两岸交流,较为不便。清咸丰版《龙门县志》记载:“永清墟前未有桥,春夏设渡,秋冬架木为梁。”

清嘉庆八年(1803),永汉乡绅刘经邦、陈琮璜等,倡捐三千余金,创建石桥,历三年竣工。

大通桥沟通了永汉旧墟和新墟,形成“一桥连两墟”的格局,促进两岸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通桥建好后,屡有坍圮和修复。如清道光十四年(1834),永汉河洪水泛滥,大通桥毁圮。六年后,永汉乡绅刘显辰、王琼林、赖天锡等人倡捐重建,“分十九道,长二十余丈,阔五尺余”。此次重修大通桥的主事者刘显辰,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恩贡,文行兼饬,工诗善易,享有诗文之名。大通桥重修竣工之际,刘显辰撰文以记修桥之盛,并将文章勒石桥前。刘显辰兄长刘拱辰写有吟咏永汉旧墟诗歌:“日中为市起神农,旧镇原堪溯古风;橐满青蚨沽酒绿,人多赤土踏尘红;百昌竞集取携便,五尺无欺交易公;远近懋迁夸亿屡,草庐弦诵笑难同。”可以看出当年永汉墟贸易之繁荣。

古桥屡损毁屡获新生

到了民国时期,见大通桥年久失修,永汉乡绅姚全体捐银倡修大通桥,得到广泛响应,善款汇集。和清代惯用花岗岩石条不同,此次重修使用了钢筋水泥,用银一万一千余元。新建筑工艺使得永汉大通桥出现一桥藏两代历史的痕迹,即部分保留了清代石桥风貌,部分则是民国桥梁风貌。

然而,好景不长,战争的烽火烧到了永汉,大通桥也遭厄运。1939年12月,日军大规模进攻粤北,其中一路进犯龙门的永汉、地派,轮番飞机轰炸。几天时间,永汉旧墟变成一片废墟。大通桥四孔五墩被日军敌机炸断。由于当时战乱,大通桥一时未及抢修,造成中段桥面、桥墩又被洪水冲毁。

新中国成立后,大通桥由永汉政府用钢筋水泥修复,继续方便两岸群众通行。1994年,大通桥被评为龙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历经沧桑的大通桥,又启动修复工程,按照施工计划,拟于今年6月全面完工。

记者了解到,此次修复工程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确保桥梁安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其原有的历史风貌,达到兼顾安全与文化传承的效果,将进一步串联古镇文化景点,助力永汉打造“一河两岸”特色文旅路线。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