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晓丹姐姐读古文

——读黄晓丹《古典文学寻宝记》

2025年04月12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如果说《陶渊明也烦恼》的主旨是“劝导”,那么,《古典文学寻宝记》的主旨就是“引导”。

2021年,我读过黄晓丹的《陶渊明也烦恼》,这本书给予我很多的感动。她是真的热爱古典文学也懂得古典文学,字里行间流露着与恩师叶嘉莹相似的让人如沐春风的气质,也与叶嘉莹一样致力于大众读者的文学普及,她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应当从孩子抓起,而要启蒙孩子,首先要从启蒙家长开始。

《陶渊明也烦恼》还给我一种感觉,黄晓丹非常了解小朋友,她知道小朋友们的小心思,就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姐。这种感觉在我阅读《古典文学寻宝记》中得到了印证。

《古典文学寻宝记》副标题名为“黄晓丹给孩子的30堂古典文学启蒙课”。这本书对《陶渊明也烦恼》重新加以编撰,围绕孩子的兴趣对前作的书目进行了取舍,设计了晓丹姐姐和两个小朋友元元、陶陶聊天的场景,将原稿改写为大姐姐和小朋友温暖亲切、童趣盎然的对话,页面与字体以浅绿色为底,悄然沁入人心,配有明快的古风插画,以及汇总延伸的知识课堂,努力做到寓教于乐,贴合孩子的心理需求。

这本书同样以陶渊明的《责子》诗引题,诗中陶渊明对儿子们“学渣”“吃货”等表现的吐槽,栩栩如生。只不过,前作以此引起现代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共鸣,而现在是从孩子的角度去强调同龄人的经验,以及“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写出来的东西原来这么好玩。”于是,元元和陶陶结伴去找晓丹姐姐,《古典文学寻宝记》就此揭开序幕。

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呢?爱吃,爱玩,喜欢好玩、有趣的事物,想象力丰富,充满好奇心,有时候甚至“无厘头”到脑洞大开,而且普遍注意力是零散的,或是突发的,难以持续。师长教育孩子,如果抓住这些特点,往往事半功倍,而如果忽视这些特点或者急功近利、缺乏耐心,那就很可能扼杀孩子的兴趣,严重的更可能产生逆反和厌学心理。

我们来看《古典文学寻宝记》。从书目的选择,就感觉到黄晓丹的“童心”。比如,她对被列入传统文化必读书的《古文观止》轻笔掠过,认为《古文观止》的文章过深、篇幅较长,孩子“畏难”情有可原。反之,她详细讲解了张岱的《夜航船》《陶庵梦忆》,这种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的“杂书”很有趣味。张岱的语言接近现代,好懂,小品文的笔致优美动人,张岱本人的经历也容易引发孩子们对那段历史的感慨,悄然领悟中国文人精神的内涵,去理解“人”的处境,理解人生的悲剧感。

我好想重新变成孩子,变成“林林”,与元元、陶陶一起搭乘晓丹姐姐开启的“夜航船”。从好玩的童谣里学会二十四节气,一起投入那些“无用”的游戏;“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用对对子培养语感和审美;什么?孔子的儿子也不好好读《诗经》?这可是一个神奇的宝库啊!我们讨论庄子有多么好玩,聆听《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选》《镜花缘》里稀奇古怪的故事……

小朋友的脑袋里面装得下整个宇宙,他们关心星星是怎样形成的,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他们关心法术和宝物,他们也关心奇奇怪怪的科学的和不怎么科学的许多问题,他们爱好分类,四处搜集莫名其妙的杂物,并视之为宝贝……晓丹姐姐理解所有这一切,她希望孩子们从古典文学中获得“惊悦”的体验,就是对不明之物的强烈渴望,她希望像“拔土豆”一样,拔出一颗带起一串,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用书本、旅行、思考,搭建起人生路程的阶梯。

好的阅读,一定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建设,具有强大的感发效应,生生不已。《古典文学寻宝记》所寻得的,不只是古典文学的瑰宝,更是文学所蕴含的对生命价值的追问。

(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