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亚湾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群怀揣理想的选调生正以组团式驻村的方式,在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基层治理等一线锻炼成长。
今年以来,大亚湾开发区创新制定《大亚湾开发区到村任职选调生组团工作方案》,将全区26名选调生按澳头、西区、霞涌三个街道划分为三大团队到村任职,选调生们通过“六个一”任务(一轮入户走访、帮扶一户困难群众、担当一项实事工程、形成一份调研报告、提出一个发展建议、记好一本民情笔记),在基层的广袤天地中褪去稚气、增长才干,为大亚湾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用创新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中,选调生们聚焦产业振兴、生态治理等课题,用调研破题,以创新赋能。
澳头街道衙前村选调生许嘉美驻村后迅速融入当地,凭借法学专业优势,主动承担起村里日常法治事务,成为专职“法律顾问”。她主导推动衙前村成立强村公司,为发展文旅项目、民宿经济筑牢法律基础,还协助起草相关合作协议,助力村企合作项目顺利落地。如今,衙前村的无动力游乐场、滨海绿道观光等特色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法治力量切实转化为经济效益。
同样地,澳头街道金门塘村选调生高诗霞,通过调研发现党群服务中心存在办事窗口分散、文体空间不足等问题,村民希望整合服务窗口至一楼,增设妇女儿童活动室和“四点半课堂”等功能室。她将调研情况整理成可行性方案,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提质升级,让服务更加贴近村民需求。
西区街道选调生团队以“西区街道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为主题,走进泰宏产业园,参观智能生产线,与园区负责人深入交流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通过实地探访,他们加深了对西区街道产业格局的了解,表示将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为街道发展贡献力量。
在一年多的驻村工作中,霞涌街道霞新村驻村选调生胡铭君已悄然从“外乡人”变为“渔家人”。2023年,霞涌街道将新村村和霞新村作为渔村振兴试点进行整体规划,其中包禾塘片区东侧25栋房屋外立面改造是重点项目。为尊重村民意愿,胡铭君跟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讲解方案。在大家的努力下,村民逐渐认可改造计划。2024年2月起,他还与村干部坚持每周三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村里的卫生死角逐渐消失,越来越多村民自觉参与“美丽庭院”建设。
做好民情笔记 办好民生实事
走村串户察民情,枝叶关情暖民心。根据《大亚湾开发区到村任职选调生组团工作方案》,全区选调生每人结对至少1户困难群众,领办1项民生实事,形成一份调研报告,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践行初心。
“在驻村之前我总以为‘民生’是一个十分‘大’的词,但实际上,‘民生’就藏在我们的身边。”澳头街道黄鱼涌驻村选调生江凯敏,走访调研时发现村里有一些空巢老人生活不便,于是利用选调生服务群众经费,挨家挨户为村里38名老人送去大米、油等生活用品。通过服务群众的民生“小事”,他也对黄鱼涌村越来越熟悉,成了一个“同村人”。
西区街道荷茶村选调生陈立发挥社保专业优势,针对延迟退休政策落地后的咨询热潮,主动梳理政策要点为村民答疑解惑。他还联合村两委干部走街串巷、上门入户开展消防安全、反诈宣传,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安全知识深入人心。如今,他的民情笔记本上有着独特的“问题地图”:细斯龙村民自建房审批手续待协调,横排村祖公门前排水渠排水不畅,茶山村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不足……每个红笔标注的圆圈,都督促着他砥砺前行。
霞涌街道上角村驻村选调生李松保积极参与“千亩方”山海稻香田园项目,与村民打成一片,用真诚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为村民答疑解惑;和干部群众一起开展乡村绿化,并科学划分了树苗管护责任区域,引导村民主动投身到管护工作当中。
做好群众工作 收获成长成熟
政策宣讲、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解……驻村选调生们在村党组织的带领和指导下,用心感知村民的实际需求,一点点学习基层治理经验。
在澳头街道南边灶村,选调生江盼牵头调研“百姓书屋”运营,对比分析自主开发系统、购买单机版管理系统、购买小程序服务三种模式,最终推动村两委采用性价比最高的小程序方案,并申请民生经费保障落地。他还主动策划元宵晚会、“村BA”运动会等活动,用文化纽带串联起邻里温情。
“来到三门村就要为三门村出力!”澳头街道三门村驻村选调生吴磊到村后,积极了解村庄基本情况和历史,跟着村干部上岛调研、走访群众,实时传递台风、强降雨信息,提醒岛上居民做好防范。了解群众需求后,他跟着村干部给有需要的家庭送去日常用品,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
“基层工作就像春联上的墨迹,唯有深深浸润乡土,才能晕染出打动人心的色彩。”西区街道新寮村驻村选调生朱晓智在“三线”整治工作中,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打消村民顾虑,顺利完成590栋自建房“三线”整治任务,实现“零投诉”推进。春节期间,他还提议开展“新春写春联”服务群众活动,让留在新寮过年的群众感受到独有的“新寮年味”。
西区街道樟浦村驻村选调生赵莹莹发现村里严阿婆因老伴离世情绪低落、身体不适,便联络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其疏导。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她还与村干部组织村民、志愿者和党员清扫路边泥沙,改善村庄环境。
在西区街道上田村的500多个日夜里,选调生丁泱雲更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一分子。她春季组织村民插花,夏季编顺口溜宣传反诈知识,秋季为老人送防滑垫、为学生宣传禁毒知识,冬季整治荒废园地、给老人送温暖。
翻开选调生的民情笔记,记录着村民的点滴琐事,这些都是他们扎根基层的见证。他们在驻村工作中晒黑了皮肤,却褪去了稚气,从矛盾纠纷化解的“新手”成长为能够游刃有余处理问题的“能手”。这些,都是对他们付出的青春和汗水最好的回报。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通讯员黄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