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激活综治“神经末梢” 解锁基层善治密码

2025年04月15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工作人员在博罗县综治中心群众接待大厅受理登记群众诉求。惠州日报记者朱丽婷 摄

工作人员在博罗县综治中心群众接待大厅受理登记群众诉求。惠州日报记者朱丽婷 摄

    综治中心灵活调配各方调解力量化解矛盾纠纷。图片由博罗县委政法委提供

综治中心灵活调配各方调解力量化解矛盾纠纷。图片由博罗县委政法委提供

    调解员了解当事人诉求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惠州日报记者朱丽婷 摄

调解员了解当事人诉求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惠州日报记者朱丽婷 摄

群众接待大厅内,工作人员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室中,调解员耐心倾听、公正调解;法学专家咨询室里,专业人士为群众解答法律疑问;心理咨询室内,心理咨询师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位于博罗县城的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县综治中心”),统筹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多中心合一”,让群众解决诉求“只跑一地”,解开心结“只进一门”。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立足政法职能,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作为中央政法委的联系点,博罗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严格按照中央政法委关于综治中心“五个规范化”的要求,推动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目标,将综治中心从聚焦细微矛盾调处的“小窗口”,拓展为统揽全局的社会治理“大平台”,不断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整合资源

打造“一站式”枢纽平台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基层治理的“平安前哨”,是矛盾纠纷化解的“首道防线”,也是整合资源、化解矛盾、服务群众、守护平安的重要枢纽。如何打破部门壁垒、激发治理合力,面对面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博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县委政法委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作用,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任县综治中心主任,政法单位及住建、人社等共11个职能部门进驻,建立了部门职能清单,明确了各入驻部门的职责,细化了对接流程、规范了工作纪律,夯实了部门矛盾纠纷化解主体责任,确保人民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

走进县综治中心一楼,这里划分了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3个功能区。在群众接待大厅设有导引台、综合业务窗口,日常有工作人员负责群众引导、法律咨询和登记受理工作。依托“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可“一站式”全量受理矛盾纠纷事项,做到“一案一码”,全程可查询、可追溯,方便随时了解受理、办理进展。

只进一扇门,解纷万家事。综治中心统筹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多中心合一”,让群众解决诉求“只跑一地”,解开心结“只进一门”。这里,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信访、人社、住建等部门常驻,卫健、民政、工会、妇联等部门及群体组织轮驻,其他部门根据矛盾事件实际情况随叫随到,构建“常驻部门管日常、轮驻部门解专项、部门联动破难题”协同治理机制,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如今,在博罗县,县、镇(街道)两级综治中心全面提档升级,成为集中矛盾纠纷调处、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多功能的“一站式”枢纽平台。县综治中心突出实体运行,进一步提升组织架构,推进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资源整合,为群众提供点单式服务。镇(街道)综治中心突出实战运作,紧紧围绕“排忧解难、服务民生”的目标定位,强化上下联动,深化诉源治理和人民调解,把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基层。

健全机制

完善纠纷化解流程

横向聚合力,纵向强联动。博罗县大力推动从“横到边”到“纵到底”的体系构建,“纵”向上及时通过逐级流转进行联合调解攻坚,“横”向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化解工作,切实推动矛盾纠纷化小、化早。

在横向聚力上,统筹入驻部门有关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法律监督等解纷功能,推动形成“综治中心负责程序性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性解决”的工作格局。在纵向贯通上,建立健全县、镇两级综治中心协作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全县各类矛盾联调、治安联防、治理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

为保障中心高效运转,督促各部门履职尽责,该中心建立了指挥调度、风险研判、应急处置、考核管理、督办问责等机制,完善入驻部门职责清单,规范矛盾纠纷处置流程,健全完善“统一受理—分类流转—依法办理—闭环管理”运行机制,做到对矛盾纠纷的实时跟踪、动态掌握和精准督办,实现矛盾纠纷全链条管理、全流程办理。

聚焦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县镇(街道)两级综治中心通过横向聚合力,统一调配各方调解力量,灵活指派调解组织、调解专家、部门负责人等参与;纵向则明确职责,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联动联合,有效发挥综治中心统筹协调、分析研判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既解事结,又解心结,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法治为先

推动矛盾纠纷“专业应对”

4月7日,县综治中心江迪彪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江迪彪律师走进博罗中学,向全校5000多名师生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增强师生的国家观念和法治意识;在龙溪街道结窝村老围村民小组内,法治文化广场集休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这里还不时开展法律讲堂、法律咨询等普法活动,让法治知识深入人心……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而普法宣传则是培育群众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渠道。博罗县积极推动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多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推动法治知识入脑入心。该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小游戏等融入普法宣传活动中,深入开展“千人百场送法进基层”“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等主题宣传活动,推动普法宣传“沉下去”“活起来”。同时,依托微信、乡村大喇叭等载体,提升普法宣传的覆盖面、精准性。2023年11月,该县制作的普法剧场音频《“董”法奇遇记》荣获广东省“优秀普法工作项目”称号,是全市唯一一个县区级获奖项目。

普法宣传是基层法治建设的基础,将纠纷矛盾调解好,则是基层善治的基本要求。博罗县聚焦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建立健全协作联动等制度,优化矛盾纠纷登记受理、风险研判、分类流转等流程,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定分止争。该县组建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推动17个法学会服务站与综治中心深度融合,在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发挥专业作用。如今,在博罗县,389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村(社区)法律顾问每周固定时间到镇(街道)综治中心坐班“问诊”,以法治为准绳推动矛盾纠纷依法化解。

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明时代特征。在博罗县,各地立足民风民俗、工作实际,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让法律幼苗根植群众心底,将法治“春风”送进万户千家。

织密网格

激活基层“神经末梢”

日前,长宁镇埔筏村的专职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有挖土机在林地作业,经询问了解,发现施工方未能出示相关部门报批手续材料,疑似非法取土,便马上通过手机端“粤平安”平台将情况上报。平台将事件线索分发流转给有关部门跟进,相关部门接单并经到场核查确认为违法行为后,立即对施工方发放责令停止通知书,并要求限时恢复原貌。

网格吹哨,中心派单,部门报到。长宁镇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建立三级网格信访微治圈,将群众的小矛盾、小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探索建设专职网格员队伍,开展巡查摸排安全隐患、采集基础信息、记录社情民意、协助调处矛盾纠纷、政策宣传等工作,延伸服务触角,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小网格”打通基层治理的“大动脉”。博罗县按照“属地管理、规模适度、标准统一、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合理调整辖区网格的划分,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及时捕捉社会风险“弱信号”。目前,博罗县16个镇(街道)389个村(社区)共划分综合网格465个,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率100%。

在此基础上,博罗还将村“两委”干部、社工、优秀党员、志愿者等充实到网格队伍中,并及时针对网格队伍的素质提升开展各级各类专题培训,结合实际构建起全县综合网格化管理模式并不断加强运作,构筑出“就近服务、就近参与、多元化解”的解纷共同体。

科技赋能

跑出基层治理“加速度”

练好社会治理“绣花功夫”,离不开智治支撑。博罗县以综治中心为主阵地,以信息化赋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对基层排查上报的矛盾纠纷类事项“一键上传、分级处置”,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推动治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其中,博罗县以“粤平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云平台为基础,高度整合综治视联网、应急调度等信息系统,纵向贯通16个镇(街道)、389个村(社区)、465个综合网格,形成上下协同联动的指挥调度体系。

智慧化平台的应用,让基层社会治理更加“耳聪目明”。博罗县在依托“粤平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云平台的基础上,还结合“数字政府2.0”建设,推进智慧平台的开发应用,深入推进“一网统管”,筑牢基层治理智能化数字底座。

博罗县石湾镇、园洲镇都是工业大镇,工业企业密集、外来人口较多,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石湾镇自主建设智慧城镇管理指挥中心,依托高空AR鹰眼、高空热成像鹰眼等设备,对监控范围内的卫生、占道经营、露天焚烧及河道周边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通过网格员的日常巡查、事件上报和指挥中心平台事件流转,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一网统管全局,一屏通览全貌,一码连通民心……园洲镇以智慧化网格管理为突破口,整合各方资源、延伸管理触角、扩大服务阵地,推动基层治理走向“智”治。该镇搭建的“智慧园洲”平台,不仅能实时监测重点区域情况,还搭载了“两违”巡查、环保巡查、娱乐场所巡查、“三小”场所消防巡查、燃气使用安全巡查等专题类智慧巡查模块,推动技术、数据、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执法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连贯性,让社会治理更加智慧高效。

多元共治

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

原本“针尖对麦芒”的两人,通过喝茶聊天“化干戈为玉帛”……在博罗县柏塘镇的“乡里茶室”,两位存在土地纠纷的村民,经镇有关部门及邀请当地有名望的长者共同调解后达成共识。

作为全国“一村一品”(茶产业)示范村镇,柏塘镇秉持一杯清心茶、排忧解难理万家的调解理念,将特色茶文化、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结合在一起,在群众家门口打造“乡里茶室”,推动矛盾问题一线倾听、一线解决。该镇探索建立“应商和”(快速反应、联合商谈、促和促融)的三字诀处理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吸纳党员干部、乡土专家和志愿者等作为茶室调解队伍,结合柏塘镇“和”“融”茶文化和宗族乡亲联合议事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小区内绿化修剪矛盾频发,“园居吖姐”多次上门沟通,推动小区绿化工作回归正轨……在园洲镇园洲社区,“有事就找园居吖姐”已经成为社区广泛流传的口头禅。2024年1月,园洲居民区党支部积极推行“党建+志愿服务”模式,以党支部书记和辖区妇女骨干为主体,成立了“园居吖姐”志愿服务队。

该服务队立足妇女群体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化身社区“和事佬”,积极调解小区居民邻里矛盾、夫妻矛盾,化解劳务纠纷、债务纠纷等。成立以来,“园居吖姐”志愿服务队已调解纠纷80次,解决问题55个,真正做到了矛盾不上交、纠纷早化解。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举措,其关键之举在于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汇聚起社会治理多元协同的合力。博罗县坚持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党员、志愿者等群体在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纠纷、收集社情民意、解决群众多元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下活多元协同共治“一盘棋”,共绘基层社会治理“同心圆”,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善治力量。

惠州日报记者朱丽婷 通讯员高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