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躺平”“摆烂”——这些高频词撞击着当代人的神经,不断有人在追问:“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这实则是现代人“空心病”的集体症候。今年,“空心病”一词爆红网络,这个词来自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创作的作品《空心人》——寓指现代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缺乏生活目标,丧失了价值感和意义感。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人们在追求外在成就的过程中,也被消费主义裹挟,忽略了内心世界的滋养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导致精神迷茫。
此刻正在阅读的你,是否也在某个加班的深夜里,透过办公室的窗口看着霓虹闪烁,突然惊觉自己正处在他人定义的坐标系里?这提醒着我们,不能被功利的囚笼困住,要找到属于自己、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一)
2016年11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原副主任徐凯文教授经过大量的调研与访谈,于一次演讲中提出了“空心病”这一概念,更准确的说法是“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空心病”与抑郁症的表现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虽然让我们感受到低落,却不一定影响我们的工作与学习能力。相反,很多人在“空心病”的状态下,甚至能够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他们在外界眼中或许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事业有成的精英,但深入其内心世界,却会发现一切都显得空洞乏味、缺乏意义。
从个体层面来看,“空心病”带来的负面影响深远且复杂。患者往往情感麻木,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和热情,难以体验到快乐。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会质疑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这种质疑常常伴随着深刻的内心冲突和焦虑。
“空心病”的蔓延,不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社会的隐忧。按理说,年轻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是社会创新和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空心病”的盛行却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活力,导致社会整体创造力下降,活力减退。更为严重的是,“空心病”可能会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缺乏积极的参与和贡献。
那么,为啥会出现“空心病”?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剖析:
第一,是教育竞争导向所致。在读书的阶段,对孩子过度强调成绩,就像机器一样,盲目地运转,追求高分,失去对生活的兴趣与热情。长此以往,便可能滋生“空心病”,使他们在追求成绩的同时,内心却愈发空虚。
第二,是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当今社会,一些人崇尚消费主义,过度追求物质的拥有和消费的快感。他们追求名牌商品、奢侈品,将物质消费视为身份地位象征,以此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自我满足。一旦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成长和内在品质的培养,就为“空心病”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第三,是自我认知的缺失。还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对自己内在状态、能力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不足,不清楚自身优势、不明白自身需求和不接受真实的自己。他们过度依赖外部认可,将自我价值的评判权交予他人,使得个人内在的自尊感变得脆弱不堪。一旦失去外部认可,便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深渊,进而引发“空心病”。
(二)
如何才能远离“空心病”?
诚然,在当下社会,人不可能只谈精神价值,更不可能与物质世界“割席”,我们真正需要寻求的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
从兴趣爱好中汲取能量。从个人层面来说,要探索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喜好和真正想要的东西,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目标,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近年来,惠州推出了多门公益课程,涵盖成人油画、成人中国舞、太极拳等培训,为市民搭建了多维度自我探索、自我提高的学习平台。与此同时,个人要建立积极情感连接,培养深度关系,增强个人意义感和归属感,提升生活的满足度。惠州日报社旗下的“东江之恋”平台,通过组织联谊活动、举办集体婚礼、提供婚恋服务等,为青年打开了更广阔的交友平台,让精神需求在甜蜜的亲密关系中得以滋养。
平衡生活也需“氛围感”。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影响,破解“空心病”,看似只需个体作出改变与努力,其实与社会营造的整体氛围息息相关。比如,我们要从教育出发,培育多元发展,倡导共融成长,不仅追求知识的传递,更应将目光聚焦于每个独特而鲜活的个体。对用人单位而言,应充分尊重员工的休息权,让员工有充足的个人时间享受精彩生活。当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到工作中,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文化领域则需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通过城市文化空间等载体,引导公众在物质丰裕时代重拾精神追求,形成崇尚内在丰盈的社会风尚。近年来,惠州丰湖书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践范例。它精准聚焦“城市客厅、文化空间”的功能定位,将教育培训、研究交流、文化服务等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常态化开展小小说大课堂、“我们的节日”等系列品牌活动,丰湖书院不仅成为了惠州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阵地,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运营模式,崛起为惠州的文化新地标。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生活的融合,体验到精神追求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为破解“空心病”、营造平衡生活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有益借鉴。
惠州日报记者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