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的时节。这句戏谑背后,一场深刻的“健康革命”正在酝酿。
乘着全国两会的东风,加之春日渐暖,人们逐渐减衣露肤,“体重管理”话题热度持续走高。
当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当社交媒体上刷屏“再不减肥恐拖国家后腿”的警示,这场看似私人领域的“身材焦虑”已悄然升级为国家健康治理的战略议题。
(一)
“体重管理”怎么就上升为“国事”了呢?
曾几何时,“我胖我有理,没吃你家米”是部分人的口头禅,体重管理曾被认为是个人私事。当雷海潮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及“体重管理年”行动时,许多人惊讶于国家层面对个体腰围的关注。数据背后隐藏着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达到4180亿元。
可以说,体重管理关系到个体健康与民族未来。
对个人而言,体重是生命质量的“晴雨表”。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对国家而言,体重管理关乎民族竞争力。儿童期肥胖不仅会对其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将增加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当“小胖墩”成长为劳动主力军,其健康隐患将直接削弱社会生产力。同时,体重管理还影响全民健康程度、医疗承载能力、社会经济负担等方面。
体重管理上升为“国事”,本质是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的战略选择。过去“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难以为继,而超重肥胖作为慢性病的“头号推手”,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短板之一。从经济学视角看,肥胖率的降低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医保支出。这场“腰围保卫战”,实则是国家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的治理智慧。
(二)
近年来,在居民体重管理方面,惠州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
自2017年起,市卫生健康部门就倡导并持续推动“三减三健”理念和项目,并通过义诊、健康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推广健康体重管理。不少医院也积极推动患者体重管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等相继开设肥胖门诊、医学体重管理示范基地、医学营养减重教学基地、体重管理门诊等,帮助患者控制基础病,合理减重,重塑健康生活方式。
目前,惠州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7239个,总面积为1953.8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19平方米,一个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身圈”已然成形,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体重管理自由”。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学生健康体质、体重管理,近年来全市中小学校学生体测优良率总体不断提升。
尽管成效不错,但体重管理仍面临深层梗阻,不少地方在体重管理方面仍存在居民意识较薄弱、极端减肥方法损害健康、久坐办公等不良生活方式难以杜绝、政策衔接不够到位、跨部门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社会支持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
(三)
破局之道何在?笔者认为,在于构建“三位一体”的健康治理体系。
政策层面,从强制推行食品营养标签标识,到精心布局社区健身设施“15分钟圈”;从建立体重管理监测网络,到推广“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全民健身活动;从积极推动医保支付向健康管理前移,到全面开展中小学校园“食育+体育”双改革课程,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立体化支撑。例如上海试行全国首个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这类做法值得推广。
机构层面,要勇于创新。应鼓励更多医疗机构设立跨学科体重管理中心,还可开发“数字营养师”AI系统,通过分析患者代谢数据等指标生成个性化方案;企业则应研发推出更多健康安全的营养或减肥产品,还可推广工间操制度、“站立会议”,以便在促进员工健康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个人层面,需重构健康生活方式。首先应树立“为国减肥”等体重管理意识,破除“饿瘦论”等健康误区。还应践行“微习惯”行为革命,可以从每天多走500步、使用“减油壶”“限盐勺”、改用小号餐盘等小事做起。还可以发挥家庭联动作用,比如落实“全家健康秤计划”,建立家庭体重管理日历,制定每周健康食谱等。
推进体重管理,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腰围数字的变化,更是一个国家健康治理能力的跃升。这场关乎14亿人生命质量的“无声革命”,需要政府精准施策、机构创新服务、个人主动作为,唯有三方合力,方能让健康中国的愿景照进现实。
体重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让我们共同行动,吹响体重管理持久战的冲锋号。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