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国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白新涛(左一)。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者按 劳动铸就辉煌,奋斗书写华章。当前,全国、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以及省先进集体已完成公示,我市一批在各行业各领域勇挑重担、锐意创新的拟表彰对象进入公众视野。其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5人、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16人、省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4个。
他们中有深耕“三农”一线的技术专家、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科研骨干、守护城市安全的消防尖兵,也有扎根车间的产业工匠、医者仁心的公益先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民生福祉的守护者,他们以实干诠释责任,用匠心彰显担当,展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奋斗底色与奉献精神。
即日起,本报开设“‘中国梦·劳动美’·致敬百年工运”专栏,聚焦部分拟表彰对象的先进事迹,记录他们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生动实践,传递劳动创造价值的时代强音,敬请垂注。
●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白新涛用匠心“焊”出精彩人生
参与研发建成国内首条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
在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焊培中心,总能看到一位身着工装、步履匆匆的身影——他是白新涛,现任焊培中心主任,是全国劳动模范拟表彰对象。从1998年踏上焊工岗位至今,他在钢结构焊接与智能制造领域深耕27载,用焊枪书写产业工人的奋斗传奇。
1977年5月出生的白新涛,自投身建筑焊工行业,便一头扎进焊接领域,一坚持就是27年。从基层焊工到首席焊接技师,再到向智能制造技术研发转型,每一步都浸透着他的汗水与努力。
在技术创新上,白新涛成绩斐然。作为首批技术骨干,他参与研发建成国内首条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该项目获评行业唯一工信部认定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示范项目”,实现国内钢结构智能制造从“0”到“1”的突破。他带领创新工作室推广智能坡口切割工作站、小型轨道式焊接机器人等设备,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他主导完成30余项技术革新项目,保守估计每年节约成本约600万元,推动传统工艺向智能制造转变。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白新涛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导师带徒”机制,他建设焊工、铆工培训中心,已培养1300余名优秀焊工,其中不乏惠州市市管首席技师、技师、高级工。他培训的焊工在多项赛事中屡获佳绩,如2019年获得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团体第二名,2024年获得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团体第二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也有白新涛的身影。他参与了众多重大项目建设,涵盖机场、高铁站、医院、学校等。
白新涛的坚守与奋斗,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转型发展的典型样本。目前,他的创新成果仍在装配式建筑钢结构生产线持续转化效能,培养的技术骨干正活跃于粤港澳大湾区各重点建设项目,持续为行业输送技术力量。
●广东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罗国平以技术创新与责任担当诠释工匠精神
主持或参与30余项技改项目累计为企业创效超4000万元
在广东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有一位凭借不懈努力与创新精神成为行业标杆的技术骨干——罗国平。这名扎根电力行业28年的共产党员,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与无私的奉献精神,从一线工程师成长为行业标杆,用行动展现了专业与责任的力量。
作为首个替代三菱仪控TA的工程师,罗国平的技术能力在行业内备受认可。他主导优化的燃机阀门调试方法显著提高了调试精度并缩短时间。他进一步引入热应力温度函数优化技术,每年为企业节省启动费用超400万元。面对凝结水泵变频改造中的技术难题,他首创“给水调节阀与变频给水泵串耦控制法”,不仅节省90万元开发成本,还彻底解决了切换时的水位波动问题。从业以来,他主持或参与30余项技改项目,获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明专利1项,累计为企业创效超4000万元。
罗国平注重团队协作与人才培养。2021年,他牵头成立“罗国平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工作室不仅是技术攻关的阵地,更是人才成长的摇篮。通过“师带徒”机制,他培养的3名徒弟已走上重要岗位。“技术需要传承,创新需要接力。”罗国平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为行业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罗国平曾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同时也是“中国好人”和五星级志愿者。工作之余,他经常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带领团队为居民义务检修电路、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在他看来,技术成果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效益,更在于服务社会。“技术为民所用,才是真正的价值。”这一信念贯穿了他的职业生涯与生活。
从破解生产难题的技术先锋,到培育人才的行业导师,再到回馈社会的公益践行者,罗国平用坚守与奋斗展现了专业与奉献的力量。他通过具体行动为企业、团队及社区带来实际效益,体现了技术实践与责任意识的结合,为同行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