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拟表彰对象、惠阳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古幸福

躬耕田野三十年 科技兴农践初心

2025年04月25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古幸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古幸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惠阳区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位皮肤黝黑、裤腿沾泥的中年人。他是惠阳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古幸福,30余年来始终扎根基层,将“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理念融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面对农业生产的难题,古幸福总是冲在一线。2021年惠阳遭遇连续干旱,他连续一个月深入田间协调水源、推广节水技术,帮助农民完成插秧;2022年他带领团队对惠阳区400多个撂荒耕地逐户摸排,制定针对性复耕方案,推动惠阳成为全省复耕复种标杆。他年均开展田间指导超200天,组织技术培训40余场,累计为农户节本增效超3000万元。

在农业科技领域,他坚持“向科技要效益”。2016年引进试验种植袁隆平院士的超级稻“超优1000”,亩产达725.6公斤,创惠州水稻单产纪录;2017年与省农科院合作的“冷浸田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为改良低产田作出积极贡献。工作期间,他平均每年推广良种良法60余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地方生产技术规程10多项,5项成果获国家级奖项。

作为农技带头人,他注重人才培养,先后指导15名技术骨干获中级以上职称,其中10人晋升高级农艺师。他推动惠阳区成为广东省世界银行贷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补贴种类最多、覆盖最广的县区,农民们纷纷评价:“跟着古主任学技术,收成有保障。”

从业30余年来,古幸福获“全国农业农村先进个人”“广东十佳最美农技员”“全省粮食生产、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先进个人”等荣誉,并被省科技厅任命为“农村科技特派员”,但他却始终谦逊:“我就是个普通农技员,土地丰收比什么都重要。”如今,50多岁的他依然奔走于田野,用科技与汗水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故事。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