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天精密生产车间里的设备来自世界各地。
大到盾构机上使用的直径500毫米的“开山”刀具,小到用于3C产品加工的直径0.1毫米的迷你刀具,已有上万种不同样的超硬高端刀具从大亚湾这家企业的车间“磨”出来。
在大亚湾新兴产业园区,中天超硬产业园宛如一座花园,充满蓬勃生机。落户大亚湾3年来,惠州市中天精密工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精密”)在超硬高端刀具制造领域不断进取。其总投资2亿元的中天超硬高端刀具制造项目已于2024年正式投产并实现产值过亿元。
一期项目年产精密刀具110多万套
超硬刀具,顾名思义,就是用超硬材料制造的刀具。作为“工业的牙齿”,它是提高机床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提起超硬工具,“中天超硬”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它是国内首家涉足超硬工具的企业,创始人刘敏博士是国内最早从事超硬刀具研究的专家之一。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系的刘敏在“南漂”几年后,鉴于国内超硬工具匮乏的现状,凭借专业知识创立中天超硬,填补了国内超硬工具生产的空白。
2019年,为了实现公司长足发展,积累了20多年超硬工具研发与生产经验的中天超硬,在考察多地后,最终选择在毗邻深圳的大亚湾新兴产业园落户,并投资2亿多元建设中天超硬高端刀具制造项目。
“我们的梦想是在大亚湾打造智能化工厂,把中国科技大学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带到大亚湾来。”刘敏感慨道,大亚湾是个好地方,项目落地建设以来,得到了大亚湾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中天精密提出“打造国际一流的全系列刀具品牌”,目前其产品主要涵盖聚晶金刚石刀具、立方氮化硼刀具、硬质合金刀具、天然及单晶金刚石刀具和盾构工程刀具等五大系列。这些刀具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风能、模具、电子等多个金属和非金属加工行业。项目一期已于2024年投产,年生产精密刀具110多万套。目前,中天超硬的研发、生产、技术、员工等已全部转移到大亚湾生产基地,2024年产值超亿元。
助力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
走进中天精密的生产车间,地面一尘不染,200多台超硬刀具自动化生产设备分列排放、井然有序。这个车间被刘敏形象比喻为“万国展览馆”。“这些高端设备来自世界各地,都是当前刀具生产领域最前沿的设备。”刘敏对这些设备如数家珍:它们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瑞士、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还有少部分国产设备。其中一台“元老级”设备,从中天超硬创立沿用至今。
刘敏坦言,中天精密之所以这么多进口设备,是因为过去超硬工具生产设备被国外垄断。因此,他从创立中天超硬开始,便下决心引进世界顶尖设备,学习其技术,期待国产设备替代甚至超越。
中天精密总经理林汉生介绍,培养一名合格的设备操作工需要一两年入门、3年独立上岗。这些年来,公司通过传帮带、制订规范操作流程等,培养了一批技术娴熟的设备操作工匠。不仅如此,为了突破外方在设备维修方面的高额成本和技术限制,公司还培养了一批设备维修工程师。
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超硬工具行业迎来机遇,国产设备在性能和成本上优势渐显。“近几年来,我们新添加的设备几乎都是国产设备。”林汉生说,中天精密重视产学研结合,乐于试用新国产设备,助力设备公司改进提升。公司还计划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超精加工实验室”,推动产品创新升级。
人才和创新是中天精密在超硬工具行业保持领先的关键。该公司拥有一支由教授、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研发骨干大多毕业于中科大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专注于新产品研制。在人才引进方面,该公司与多所高校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人才,还高薪聘请行业专家充实技术团队。在研发投入上,该公司每年拿出相当比例的营业收入,用于购置先进设备、鼓励创新。
此外,中天精密积极拥抱智能化变革。林汉生介绍,几年前,公司就开始在多个场景布局人工智能,利用传感器技术和数据采集系统,收集设备运行和产品质量数据。运用AI算法分析数据,预测设备故障时间,提前维护保养,降低故障率,保障生产线稳定运行。此外,借助AI优化刀具设计,依据不同加工需求和材料特性,快速模拟出最佳刀具几何形状和参数,缩短研发周期,提升产品性能。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欧阳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