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环境优美。

中式烹饪。

动漫制作。

汽车维修。

护理技能。

每日一锻炼。

每周一周记。

每日一练字。

每班一乐器。

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这是学校组织师生到叶挺纪念馆参观。

学校精心组织家长会搭建家校沟通桥梁。
2025年“3+证书”高考放榜,(以下简称“新华职校”)以本科过线169人、公办本科录取6人的傲人成绩,书写“低进高出”的教育典范。学生们从“不被看好”到“逆风翻盘”,记者探访后发现,这所学校育人的秘密,藏在一间间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藏在一道道凌晨未熄的灯光里,更藏在“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相信”的执着信念里。在这里,中职教育不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职业教育新的起点。
高考突围
本科过线人数高达169人
在2025年“3+证书”高考战场上,新华职校的学子们披荆斩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年全省20.3万名考生参与角逐,新华职校384名学生参考,本科过线人数高达169人。
高考录取阶段更是喜讯频传。陈狄荣、叶文静等6名同学被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录取,其中5人被韩山师范学院录取,涂俊颜被岭南师范学院录取。此外,赖睿尧等12人被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录取,严文乐等10人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录取,还有142人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广东省双高计划一流高职院校录取。这些成绩,不仅是学生们努力的成果,更是新华职校教学实力的有力见证。
每份成绩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拼搏与坚持的故事,陈嘉丽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考失利的她,带着失落来到新华职校。陈嘉丽学的是烹饪专业,起初她对这个专业十分抗拒,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她逐渐找到了学习的动力,最终实现梦想,被韩山师范学院烹饪专业录取。
前段时间,新华职校校长陈继开收到2018级学子乐粤惠的报喜信息:她被评为2024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乐粤惠中考成绩不理想,2018年入读新华职校,在学校培养下,2021年被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录取,2024年通过专升本考试被惠州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录取。从中考失利到职业教育,再到大专和本科的跨越,乐粤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努力和坚持的力量,更用事实证明了中职生也有无限可能。
优秀毕业生赖家玉的故事也非常励志。2018年9月,赖家玉入读新华职校学习平面媒体印刷技术,在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2020年,她选择新华职校高考冲刺班,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专注,最终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录取。2024年,她又通过专升本考试考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一个又一个优秀毕业生再次印证新华职校培养的学子竞争力并不比普通高中生差。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在校学生,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双轨并行
“技能+文化”模式铺就升学路
成绩斐然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套科学完备、精准有效的备考体系在发挥关键作用。从精准分层到心理赋能,从数据驱动到技能融合,新华职校用一套“组合拳”紧密连接学生的努力与理想的院校,稳稳铺就升学路,助力学子在高考中实现华丽转身、迈向理想学府。
新华职校学生入学时普遍基础薄弱,如何让“低起点”学生找到学习信心?学校从高一起便实施“低起点、缓坡度、强信心”的教学策略。高一阶段,学校通过简化考试题目、设置进阶式达标测试,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学习自信。高二年级则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施动态分层走班,基础薄弱的学生回归高一核心知识点强化训练,成绩优异的学生则进入拔高班进行高考拓展知识学习。
学校不仅关注课堂效率,更注重课后帮扶。该校推行错题清零计划,要求学生从高一开始建立专属错题本,通过“错题重做—知识点精讲—变式训练”三步法逐个击破薄弱环节。针对数学、英语等薄弱学科,学校还开设“答疑门诊”,由学科骨干教师轮流坐镇,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答疑服务。
每学期,学校都会邀请毕业的优秀学子回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逆袭故事,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无论起点多低,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在新华职校,备考不是“题海战术”,而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作战。学校利用智能考试系统,每月通过月考生成个性化学情报告,为每位学生定制“弱科强化清单”。
“3+证书”高考除了文化课,还需要考技能。新华职校推行“技能+文化”双轨并行模式,将技能训练与高考备考有机结合,让专业特长成为学生突破高考瓶颈的利器。比如计算机课程以技能考证为导向设计教学模块,确保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夯实逻辑思维能力。针对本科冲刺学生,学校开设“技能高考特训班”,利用社团活动时间进行专项模拟练习,实现“以技能促文化课提升”。
技能立身
以“新赛道”锻造“硬本领”
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华职校本着“办学以市场为中心”的发展思路,通过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铺设差异化成长路径,用行动诠释职业教育的创新路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强化教学目标管理。每开设一门课程,教师们都会深入讨论课程目标、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这种明确的教学目标,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也更有方向。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学校构建了“日常教学+社团强化+赛训结合”三维体系,将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课程设置强化实训,配备先进设备,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行业前沿技能。
学校还坚持“日常教学赛训一体化”,通过校赛练基础、省赛练能力的培训机制,让不同特质学生都能找到展现才华的舞台。近年来,新华职校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2024年,学校在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中式烹饪赛项二等奖;2025年,学生在动漫设计、养老照护赛项中斩获三等奖。科技创新领域同样表现亮眼,学生在2024年惠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勇夺一等奖,并作为惠州职业教育唯一代表征战第40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与重点高中学子同台竞技,展现职教风采,最终获得省三等奖以及一个专利申请奖。
实训是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学校配备了先进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以烹饪专业为例,学生们在实训厨房中学习各种烹饪技巧,从食材处理到菜品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烹饪专业学生在喜来登等高端酒店实习,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养老护理专业学生在康养机构积累经验……学校把课堂搬进五星级酒店后厨、新能源汽车改装车间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课堂延伸至真实职场。
新华职校敏锐捕捉行业风口,为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新能源汽修专业同杭州天猫车站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产教融合,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改装开展专业共建,打破传统维修行业饱和困局。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具备毕业即上岗的能力,更为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贴近市场、服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技能竞赛的奖杯到真实职场的无缝对接,新华职校学子不仅掌握了“硬本领”,更在“新赛道”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德育筑基
以“小习惯”涵养“大格局”
在新华职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德育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校园每一个角落的细节管理中。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校从身边小事入手,开展了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卫生文化和餐桌文化建设。在陈继开看来,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执行力,更能让他们养成自律的品格。
学校实施德育“四个一”工程,包含每周一周记——总结反思、每班一乐器——器乐熏陶、每日一练字——书法修身、每日一锻炼——阳光体育,夯实人文底蕴。德育目标训练形成“主题化进阶体系”,通过每日早会演讲、月度主题深化、学期成果汇编,系统提升学生表达与思辨能力。
德育目标训练、新华少年说是学校的品牌德育活动。德育目标训练每月一个主题,要求每一位同学登台演讲,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提升了胆量,增强了自信。新华少年说活动已持续四年,学校语文科组严审书单,每周由学生轮流登上讲台,用自制PPT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好书。陈继开认为,教育需要长远的眼光,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一所学校的气质,“我们做这个事就是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如今,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深度都有了显著提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新华职校始终秉持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发现并激励学生。老师会从学生身上找到闪光点,无论是讲文明礼貌、热爱体育锻炼,还是认真打扫卫生,都能成为校园之星的评选标准。荣誉证书和奖状被郑重地颁发给每一位获奖者,不但在校园荣誉栏张贴,还通过公众号推文向家长和社会展示。
学校有60多个学生社团,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报一个社团,每周三下午固定开展社团活动。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计算机、烹饪等技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自身潜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为舟
以“强队伍”护航“成才梦”
好成绩背后必有好老师。在新华职校,老师不仅是课堂上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摆渡人。学校以“强队伍”护航“成才梦”,用爱与责任为每一名学生点亮未来的烛光。
“我们相信学生,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相信。”陈继开说,新华职校始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潜力,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发光发热。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始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期待。这份信任与期待,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关爱,激发了他们内心的动力,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期望。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针对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较大、青年教师比例较高的特点,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为教师成长保驾护航。每周三下午,学校都会组织校级公开课,各专业组轮流推荐优秀教师授课。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们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学校实行严格的巡课和推门听课制度。巡课人员不定时巡查课堂,随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推门听课则不提前通知,直接进入教室,真实反映课堂教学情况。此外,教务科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学生评教等资料,全面评估教学质量。
为了让教师更稳定地发展,学校推行校内职称评定制度。参照国家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评定标准。评上职称的教师,课时费和职称津贴相应增加,为职业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学校实行“评聘分离”,评上高级职称后,若出现教学事故,也会被降聘。严苛的管理模式不仅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更体现了学校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与执着。
在新华职校,教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而是充满温度的陪伴与关怀。校领导常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关心教师的工作与成长。教师们认真备课、授课,耐心辅导学生,用智慧和汗水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
家校共育
以“零距离”凝聚“向心力”
家校如同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新华职校高度重视家校合作,每学期都会精心组织家长会,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
学校坚持线下家长会,与家长面对面交流。高考班家长到校率接近80%,中职班家长到校率达到60%以上。对于因距离远、工作忙等原因无法到校的家长,学校充分理解并尽量将家长会安排在周日,方便家长参与。
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和教师向家长们详细介绍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同时,学校也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通过这种深度沟通,学校与家长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面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手机依赖症”,学校实行“五天全封闭管理”,帮助学生静心学习、提升效率。这一举措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许多家长感慨:“孩子心静了,学习效率高了!”
新华职校用行动向家长们诠释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真谛,这里没有“被放弃的孩子”,只有“被点燃的梦想”。在新华职校这方孕育无限可能的天地,每一位学子都能追寻到照亮自身前行道路的璀璨星光。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范文燕 通讯员江佩欣 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