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在窗边,目光穿越层层叠叠的积云,远处是楼,路边都是树木,在小雨洒出的薄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轮廓模糊,却更添了几分诗意。
我是个务实的人,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没有什么幻想的人,甚至对未知世界都不好奇。但我平常也有热爱,比如我选择去旅行,用脚去丈量大地,用心去感受世界,“行万里路”所带来的收获体验,往往比“读万卷书”要来得生动而深刻。
但是旅行和读书,我都爱。旅行可以欣赏自然界的壮丽,听各地的风土人情趣事,发现许多书本之外的故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词在我心中轻轻回响,带我回到了读书时代那个小学四年级的冬天,一场关于古诗词、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小故事。那时的我,还只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对每一堂课都抱以最真挚的热情,尤其是语文课,那些流传千年的诗句,总能激发我无限的遐想。
有次期末考试,有道要求默写思念故乡诗句的填空题,要有月亮。我毫不犹豫地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直至今天读起,还能让我感受到诗人那份对远方故乡深深的思念。然而,当试卷发下来,我看到一个大大的红叉,原来标准的答案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结果没有任何意外,全班只有我一个人答错,我当时感到委屈与不解。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件事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有一年暑假,我与一个小伙子在大河边散步时聊天。我突然问他:“如果有一道填空题,冰雪融化后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但有个小朋友写了‘春天’,你会怎么看待?”他愣了一下,马上回答:“这答案不是更完美吗?”听了他说的这番话,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是啊,也许有的时候,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就像我们去旅行也不只是为了走万里路,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事物的向往。
(胡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