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亚湾第一中学开展省名校长工作室研讨交流。
在大亚湾第一中学的化学实验室里,青年教师李香弟正指导学生进行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验。学生们将铁片分别浸泡在盐水环境中,对比单独放置、连接铜片和连接镁片三种条件下的生锈速度差异。当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金属材料组成和氧气接触对金属腐蚀的显著影响时,纷纷感叹:“原来金属材料组成和氧气真的会影响金属腐蚀程度!”这堂创新实验课正是李香弟获得2024年广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二等奖的核心案例。
入职不足一年的李香弟的成长过程,展现了该校教师综合培养模式的成效。学校通过深度融合教学竞赛与日常教研,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创新的成长阶梯,帮助李香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教学新手到省级获奖者的转变。这种以真实教学场景为基础、以科研思维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持续为该校注入创新活力。
“335”综合集成化培养模式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教师培养不是简单的技能叠加,而是系统性生态构建。”大亚湾第一中学副校长钟晓铭介绍,“335”综合集成化培养模式以“动力机制激发内驱、运行机制保障落地、评价机制导向质量”为内核,通过管理层统筹规划、科组层精准施策、班主任层实践浸润“三级联动”,同步搭建教学、竞赛、科研、培训、交流“五大平台”,形成教师成长立体网络。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很重要,但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学习达成表为我们优化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大亚湾第一中学的教师办公室里,领军教师张素丹正与教师探讨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对话场景,已成为该校“335”培养模式的常态:学校通过精简管理层级,成立学术委员会规划专业路径,实施“青蓝工程”为新教师配备全流程导师;实行学科组办公,形成科组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每周开展“靶向教研”,用课堂观察量表精准诊断教学问题;建立班主任成长矩阵,通过班主任例会、班主任论坛、外出学习等途径搭建班主任成长平台,培养具有学科教学专长又有较强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24年,在惠州市青年教师大赛中,黄洁容等8人获惠州市一等奖,其中4人获惠州市一等奖第一名。
“针对我课堂中互动过多、知识讲解不足的问题,学术委员会提出了细化教案的具体建议。”大亚湾第一中学教师华丽云说。作为“335”教师综合培养模式的“五大平台”,教学平台通过组织学术委员会成员每周进班1~2次,为年轻教师提供量化评估与改进方案。竞赛平台构建“人人公开课—121高效课堂赛课”分级竞赛体系,以常态化教学比武促进专业切磋;科研平台搭建“学科基础研究—年级专项攻关—专家领衔课题”三级科研体系,突破教师单兵作战模式;培训平台实施全员普及、青年强基、骨干拔尖的分层培养机制;交流平台定期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内名校跟岗研修。
名师矩阵形成雁阵效应,催生国家、省、市级课题20余项
“学校的音乐课堂不应止步于艺术启蒙的浅层灌溉,而应着力深化审美感知浸润、锤炼艺术表现能力、增进文化理解深度三大核心素养。”大亚湾第一中学音乐教师谢梦在介绍其策划的沉浸式音乐会项目时表示,“我们以退休教师从教历程为叙事主线,通过组织学生全程参与音乐会筹备——从曲目编配、节目排练到舞台执行,让学生在音乐叙事中感悟师德传承,在艺术实践中深化感恩教育。”
这一创新实践正是大亚湾第一中学“名师带团队,团队出名师”教育理念的体现。作为广东省陈惠璇名教师工作室成员,谢梦不仅依托该平台参与跨区域教研交流,更结合该校“每周集体学习制度”持续创新教学模式。他说:“项目设计实现了音乐核心素养培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艺术实践深化学生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目前,该校已形成“名师领航+团队协作”的特色教研模式。截至目前,该校拥有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彭柯工作室,惠州市首席教师、大亚湾领军教师肖清育工作室,大亚湾区数学领军教师魏映标工作室,大亚湾区名班主任何朋辉工作室等多个工作室,形成学科领军人才的“雁行”效应。
大亚湾第一中学一系列系统性的实务培训成果显著。近年来,该校教师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的论文超过200篇(部),由本校教师主持的国家、省、市级课题20余项。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旭新 通讯员张璇 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