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与苏东坡

□王伍平

2025年05月05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高二时,日暮坐在池塘边,置一张餐桌,我总喜欢听祖父讲述古代的文人雅事,我们边吃晚饭边畅谈。讲到宋代的故事时,祖父忽然夹上一块东坡肉说,这块肉的命名,亦有一番历史渊源。

单看这块肉,色质红透,我便深感秀色可餐。尤其在池面,有一湖明月相伴,便也是十分欢喜。肥瘦相间,又暗寓人间的饱满。但祖父却说,这些都是人们欣然看到的结果。如月的盈亏之道,肉吃上一口,就变得不完整了。背后的故事,才是一个人完整的经历。当然,这需回溯到制作它的起始和过程。

首先将匀称切好的五花肉备好,下锅焯水。火势稍涨,水面俶尔沸腾,肉便膨胀,而这时,要将它悉数夹出,油珠乱跳,一下让我恍觉既有趣又惊险。东坡肉的创造者苏东坡有热爱“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故土情怀,又深知“但令人饱我愁无”的百姓疾苦,也有“敛尽春山羞不语”的爱情。

接着,我看到祖父眉飞色舞地念出一堆不相关的名词:糖、姜、八角、料酒、酱油、桂皮等。我讶然佐料如此之多。它们下锅,文火慢烧,烟水缭绕,这让我想起苏东坡的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将先前料理好的猪肉再放进油锅,猪皮的一面朝下,我打断祖父,询问其中蕴藏的寓意,祖父笑了笑,说,猪皮这一面,既代表将自己的油炸尽,还象征着将人的“油”——玲珑、虞诈、谀巧也一并消减。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尽管左迁,但他仍能在东坡肉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并写下一首关于东坡肉的诗: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我看到佐料和猪肉像两块磁石,或者天生的拼图,天然搭配到一起,构成了东坡肉的主要成色与香味。被贬后的苏东坡,再次回归,却世事难料,再度因政见不合被贬惠州。他依旧保持自己对人生的乐观与旷达,以及对百姓民生的关注。像一块八角的香融合到东坡肉,融入人民,在惠州为乡亲修筑长堤。苏东坡也表达了对惠州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在惠州写下了一首诗: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回过神来,盘子里的东坡肉,不觉食完,湖面上的月亮也悄入云里。偶尔的风吹来,都会让我回味唇齿间的东坡肉和历史上的苏东坡。湖面的涟漪仿佛东坡肉的年轮,人世浮沉,也恰如味散香集,来去在怀。第三次被贬儋州,终于结束了苏东坡辗转流离的一生。在儋州,中秋佳节,他写下了思恋亲人的《水调歌头》。而我的祖父也在一个冬天去世,他的音容与这份经历活在我的文章里。

“无肉使人瘦”。那一张圆桌,或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像人生的路,讲完故事,苏东坡和东坡肉的历史仍在上面兜兜转转,祖父和我始终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