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护理方程式解码护士的职业智慧

——记市第六人民医院护士群体

2025年05月08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p></p>

<p></p>

<p></p>

<p></p>

<p></p>

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里,数字绝非简单符号,它们是精准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更是反复实践中日益精进的无声见证者。

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惠州日报》策划推出“护理方程式——用公式解码护士的职业智慧”专题,采访了来自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不同科室的5名护士,展现这一群体在专业技能施展、人文关怀传递、应急处理执行等多个维度的独特方法论。每一个独特的“护理方程式”背后,都凝聚着这群新时代“南丁格尔”的心血与智慧。

儿科护士叶小雪

童心守护者

三十三载暖人心

方程名称:耐心2+创意3=恐惧消除

公式解读:

耐心2:面对哭闹挣扎的患儿,儿科护理的耐心需呈几何级数增长

创意3:创意多维度叠加,让儿童身心放松,接受治疗

恐惧消除:将医疗行为的“侵入性”转化为儿童可接受的“游戏性”

“我喜欢小孩子,很幸运一直在儿科工作。”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护士叶小雪说。自1992年毕业投身护理事业,她便扎根儿科护理岗位,一待就是33年。这33年里,她以无私的爱与精湛的护理技术,为无数患儿驱散病痛的阴霾,送去健康与希望,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守护者。

保持耐心半小时说服男童打针

儿科素有“哑科”之称。孩子们因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使得儿科护理工作充满了挑战。初入行的叶小雪,面对哭闹不止的患儿也曾手足无措,但凭借对孩子们深深的喜爱,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护理方法。

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的重难点。叶小雪日复一日地苦练,如今已能快速精准地找到孩子的血管,动作轻柔而熟练,一针见血,她也成了医院最早的一批“神枪手”。在全省静脉穿刺“神枪手”比赛中,她荣获三等奖,成为同事中的佼佼者。

儿科护士不仅是治疗执行者,更是孩子们的“恐惧化解师”。面对哭喊、逃跑甚至踢咬的患儿,她从不强迫,而是耐心以对,通过聊天、拥抱等方式缓解患儿情绪、放松身心。当小孩子平静之后,她才会慢慢用最轻的力度给他们打针。

多年前,一个9岁的患儿怎么都不肯配合打针。叶小雪用温柔的声音和他聊天,从校园的趣事到喜欢的动漫,从同学间的趣闻到老师的教诲,半小时过去了,小男孩逐渐放松下来,打开了心扉。叶小雪趁机鼓励他,告诉他打完针回去后,老师会表扬他勇敢。男孩在欢笑中完成了治疗。如今,这个男孩已长大成人,他特意带自己的孩子来找叶小雪打针,并时常过来看望叶小雪,就像忘年交情。

创新工作方式传递爱

在儿童科室,叶小雪是“大姐大”“定海神针”一样的存在。

和过去相比,如今陪伴患儿就诊的家属多了起来,也更紧张。有时候,家属吐露出担心年轻护士打不好的言语,叶小雪一边安抚家属、一边鼓励年轻同事。

除了态度亲和,工作中她也适时创新。例如,在保温箱的患儿,容易受惊吓跳动。叶小雪带队调整小宝宝的睡姿,利用枕头在他们周围做成一个鸟巢一样的环境,让宝宝得到更多安全感。接诊幼儿时,她又在科室布置卡通图案、花花草草等转移患儿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

33年来,叶小雪见证无数患儿成长,从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鲜活的少年,再到为人父母。有的成了她的同事并肩作战,有的成家立业后仍带孩子找她打针。她笑称自己从“姐姐”到“阿姨”再变“奶奶”,这种角色转变带来的微妙感觉,让她深深体会到了职业带来的成就感。

今年53岁的叶小雪即将退休,依然坚守在一线岗位,站好最后一班岗。她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年轻护士们,让这份对儿科的爱和责任延续下去。

感染性疾病科护士曾小容

临危受命者

勇挑大梁佑众生

方程名称:防护n×共情0=零感染

公式解读:

防护n:层层防护装备(n个步骤)叠加专业防控意识

共情0:在物理隔离下(指数为0),通过眼神、手势传递关怀

零感染:实现患者安全与医护零感染的双重目标

在大众的认知里,感染性疾病科(以下简称“感染科”)无疑是一个风险系数极高的地方。相较于其他科室,这里的护理工作面临着更多未知的挑战与潜在的风险。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护士曾小容临危受命,调任该科室担任护士长。从普通外科到儿科,再辗转至感染科,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的担当与使命。

防护加倍坚守担当使命

新冠疫情袭来时,感染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曾小容担任感染科护士长一职。“家人们得知这个消息时,第一反应都是替我担心,不太支持。”她向家人普及医疗防护知识,渐渐打消他们对她工作的顾虑。

感染科这里收治的患者涵盖了艾滋病、结核病、梅毒等各类传染性疾病,护理工作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病房按照传染病标准进行分区治疗,工作流程上也有更多防护交叉感染的细节。

新冠疫情高峰期,科室三层楼都被用作隔离区,患者人数多,护理难度大,曾小容即便身体不适也咬牙坚持。“当时科室常见的现象是带病上岗,发烧38度多的护士,照顾着37度多的患者。”她深知特殊时期,除日常护理外,患者群体及护士的心理状态也急剧变化。查房时、送药时、交班时,她见缝插针地舒缓大家的心情,用关爱的语气询问,用乐观的言语鼓劲,及时帮大家排解心中压抑。

共情为责驱散人心阴霾

“在感染科工作,防护是坚实的底线,而共情同样不可或缺。”曾小容始终坚信这一点。她清晰地记得有一位男性艾滋病患者,刚入院时,其家属因恐惧和嫌弃对他避而远之。患者住院之初,整个人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眼神空洞无神、面无表情。

曾小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主动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耐心地普及艾滋病的传播知识,着重强调患者此刻最需要家人的支持与关爱。同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她对待患者一视同仁,没有丝毫的歧视与偏见。她为患者打水、送饭,细心地清理排泄物,还耐心地安抚他的情绪。在她的影响下,患者家属逐渐放下了顾虑,前来医院嘘寒问暖,患者的心情也逐渐好转,积极配合治疗,出院时还给她送来感谢信。

近年来,她所在的科室实现了“零感染”目标,这离不开团队的严谨和坚持。感染科护士须具备专业素养、无畏精神与人文关怀。曾小容常组织团建活动,增进同事间的感情;逢年过节时,精心为患者布置病房,送上礼物。

她还善于发现年轻护士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引导她们发挥优势。她说:“医者,医病也医人心。”

心血管内科护士吴连月

15年护“心”人

守护生命的律动

方程名称:药物×教育2=生命延长率

公式解读:

药物:精准的个体化剂量

教育2:健康宣教需要重复强化

生命延长率:控制再入院率的关键指标

心血管内科是生命的“引擎室”,这里的患者多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慢性病,也有因突发心肌梗死而入院抢救的紧急患者。吴连月自2010年进入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后,便扎根于心内科当护士,至今已有15年。从懵懂的护理新人成长为科室骨干,她始终坚守在这片“心”的阵地。心电监护仪上波浪线的起伏,于她来说,是生命跃动的音符,是希望起伏的旋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与死神赛跑化险为夷

吴连月的实习之旅,便始于心血管内科。某个夜班,带教老师正全力治疗一位心肌梗死患者,吴连月则被安排守在心电监护仪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那一刻,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心内科护理工作的关键性与挑战性。在这场与死神赛跑、最终化险为夷的抢救中,她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入心内科工作。

心内科的病情变化往往迅猛而突然,吴连月的工作经常是与死亡赛跑。当患者手术后进入监护病房时,是没有家属陪伴的,这时候,护士就是患者生命的守护者。吴连月说,前一秒患者还在与你交谈,后一秒就可能心脏骤停;整个白天心电图都非常平稳,但夜里突发异常……这就要求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迅速的应急能力。

经过10多年的历练,她练就了火眼金睛,从数据、表情里发现端倪,提前预判并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发现患者心脏骤停,马上拿起除颤仪或者直接进行心脏按压,积极开展抢救措施。

每当看到经过她们的手,患者心脏恢复了有力的搏动,濒危的生命鲜活起来,吴连月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再多的紧张与疲惫都化为乌有。

健康教育传递人文关怀

在“东西部协作”的号召下,2021年吴连月投身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支援中,历时三年。她身兼数职:在临床工作方面,全身心投入到危重病房片区的护理工作中。她还参与行政工作,担任院长助理一职,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智慧,为医院的有序运转保驾护航。

“我们到达后首先对一个个专科开展知识培训。”吴连月说,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还深入临床一线,进行现场示范和指导,确保每一位学员都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3年来,她把热情和知识挥洒在了山区,当地医院的护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也给她带来了更多的成长机会。

心内科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更是患者健康的“引路人”。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控制,许多患者因缺乏医学知识,不重视疾病管理。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这和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都有关联。

“对于慢性病患者,药物治疗是基础,但健康教育才是关键。”吴连月会不厌其烦地对患者“碎碎念”,出院时更是声声叮嘱:按时服药、改掉坏习惯……每当看到患者因规范用药和科学管理而重获健康,她的眼中总是充满欣慰与自豪。

重症医学科护士何稀

生命摆渡人

捍卫最后防线

方程名称:(监测+预判)2÷时间=生机

公式解读:

监测+预判:从多项监护数据中捕捉纤颤前的异常波形

平方效应:医护团队的实时协同将预警效果倍增

时间:与恶化速度赛跑

生机:守卫生存的希望

重症监护室(以下简称“ICU”)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生的希望最后的防线。何稀自2006年毕业以来,便一直坚守在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ICU护理岗位上,至今已有近19年。她见证了一个个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也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较量。每当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由危转安,每当患者从昏迷中苏醒,她总能感受到这份职业带来的无上荣光。

床边监测守候时时在

住在ICU的患者,病情皆危重万分。他们有的插着呼吸管,艰难地维持着呼吸;有的连接着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生命体征全靠机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对于何稀和同事们而言,她们不仅是护士,更是敏锐的“生命侦探”,需要通过仪器上的数据波动和患者的表情、肢体动作等细微变化,去判断他们的需求和病情变化。

“我们就在病房里办公,每隔一会儿就去患者床边巡查,任何一点小小的异常都可能预示着生命的危急。”何稀说,在这里,患者从头到脚、吃喝拉撒睡基本全依靠护士。

监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护士的专业素养直接关乎生死。何稀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她熟练地操作各类高精尖仪器,从呼吸机参数的精准调控,到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中凝血风险的敏锐监测,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差错。

一次值夜班中,一位慢阻肺患者突发呼吸机报警,提示潮气量异常升高。何稀凭借多年经验,迅速判断患者可能出现了自发性气胸,会危及生命。她果断行动,紧急向医生汇报,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随着气体被排出,患者的呼吸逐渐平稳,生命体征重回正轨。这样的惊心动魄,在何稀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

长期身处高压环境,何稀坦言,职业倦怠感也曾如影随形。目睹年轻生命在全力救治下仍被病魔夺走,那种无力感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但每一次看到患者好转出院,家属那满含热泪的感激目光,又会成为她重新振作的力量。

温情守护关怀刻刻存

ICU护士是生命的“守夜人”,更是温情的“守护者”。去年,有一位患者转进ICU时,细心的何稀发现这位患者在几天之后就要过生日,在和患者家人沟通和测评患者病情是否稳定之后,何稀和其他护士精心为这位患者筹备了温情生日会。当时,患者眼中闪烁的泪光,家属满含感激的笑容,都成为何稀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在重症监护室,何稀还承担着对年轻护士的传帮带工作。她会根据科室的特点和年轻护士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学习和考核。

科室的同事们就像家人一样,彼此扶持。每月的吐槽大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工作中的趣事、烦恼,开怀大笑,将压力随笑声一同释放。护士长还会不定期组织户外活动,在自然中汲取能量,化为再次投入工作时的从容与坚毅。

“ICU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每一次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听到家属的感谢,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这是何稀的心声,也是她对护理事业的深情告白。

肛肠科手术室护士张瑞香

隐私见证者

以专业守护病患尊严

方程名称:专业护理3+幽默化解1/2=患者尊严

公式解读:

专业护理3:伤口造口护理技术×疼痛管理×隐私保护流程

幽默化解1/2:用适度玩笑化解患者尴尬

患者尊严:让患者在难言之痛中保有体面

肛肠科,一个涉及患者隐私的特殊科室,许多患者因痔疮、便血等难言之隐前来就诊。但这个科室也是成就感满满的地方,一场手术或一剂用药,患者便如释重负。从业30年的张瑞香用专业和爱心、细腻的心思和温暖的行动,成为患者心中的“守护天使”,同事眼中的“定海神针”。

以心换心守护患者隐私尊严

在肛肠科,保护患者隐私是张瑞香和团队始终坚持的原则。“专业、共情与尊重。”作为护士长的她,要求护士们上岗前进行角色转换体验,感受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不安因素,随后进行复盘、改进。

在具体操作中,她们通过关门、拉帘、屏风遮挡等举措守护患者隐私,沟通时巧妙运用医学术语或示意图替代直接讲解,尽力缓解患者尴尬。对于紧张难以配合的患者,护士们会进行心理疏导,告知其日常护理的普遍性,如同量血压般寻常。在张瑞香的带领下,隐私保护理念深入每一次护理细节。

多年前,肛肠科还没有女医生。一位老奶奶领着18岁的孙女入院,诊断是便血查因,小女孩在门诊时因为害羞拒绝男医生检查,入院后张瑞香不厌其烦地跟她做思想工作,并多次带她跟同病区的一个21岁的女孩一起交流,最终小女孩放下包袱接受检查和手术。

出院时,这名女孩在病房走廊的护患沟通栏上写了留言:“护士长,您像妈妈一样让我安心。”

直面尴尬用幽默与专业化解

为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她巧妙地运用幽默。

有一天早上查房,一位年轻小伙子生性腼腆,不太愿意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肛门检查。他双手死死抓住床栏,全身僵硬,额头还不停地冒汗。张瑞香见状,用闲聊的语气打趣道:“您知道吗?您现在的姿势特别像北京烤鸭店里的招牌动作……”小伙子一愣,问道:“啊?什么动作?”张瑞香又笑着说:“就是烤鸭师傅给鸭子挂炉前那个‘优雅一提’呀!不过您放心,我们这里温度没那么高,也不用刷蜜糖!”小伙子瞬间笑出声,肌肉放松下来了,还接着说:“那护士长,您可别给我烤煳了啊!”后面的检查非常顺利……

“幽默很重要,但幽默只是打开心门的钥匙。”张瑞香认为,真正消除尴尬的,还是规范的流程、专业的操作以及这30年攒下的“阅臀无数”却守口如瓶的职业素养。

肛肠科的许多疾病都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久坐、久蹲、不合理饮食等。为了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她在科室设置了宣传栏,放置了丰富的宣传手册,让患者在候诊时能轻松获取实用的健康指南。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 实习生张芯瑜

通讯员梁洪浪 郭金璇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