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来自大亚湾开发区的苏灿、罗国平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个人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大亚湾这片热土上劳动者共同奋斗的见证。
在管廊交错、储罐林立的石化区,在智慧碰撞、技术精研的实验室里,在井然有序、高速运转的生产一线,无数劳动者的身影绘就大亚湾高速发展的时代篇章。面对重大项目的艰巨使命、核心技术“卡脖子”的严峻挑战,劳模精神是如何激励一代代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追求技术精进与效率提升,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呢?或许在他们身上可以寻找到一些答案。
攻坚 凝聚大项目奋进动能
从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启动,到连续六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首位,再到如今朝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迈进,在大亚湾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锐意改革、抢抓机遇、坚韧不拔、协作奉献、惠及人民、精益求精”的“大项目精神”在一代代干部群众中传承,护航一个个大项目顺利落地。
劳模精神的开拓基因,始终在大亚湾城市发展的血脉中流淌。事实证明,大项目不仅是技术攻坚的前沿阵地,更是劳模精神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全国劳动模范”高东斌扎根一线30多年,每天在炼油化工塔器间钻进钻出,练就了一双发现隐患的“火眼金睛”。面对生产难题,苏灿不吝思考,提出10余项炼油装置改造“金点子”,每年为企业降本增效超3000万元。
在大亚湾,劳模精神不仅仅是荣誉的代名词,它已经内化为推动大项目发展贡献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凝聚力。无论是生产一线的工人,还是技术研发的专家,这些新时代劳动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在大项目中扛起千钧重担,为新时代大亚湾建设领跑开路。
育才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好的技术要像火炬一样传递。大亚湾劳模工匠们深知,技术的力量还在于传承和创新。
高东斌把技改现场变成实训课堂,让年轻人拆着设备学原理;苏灿创新推出“典型案例示范法”“模拟仿真训练法”等培训方式,为团队培养出3名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单位技能专家;罗国平通过“师带徒”机制,将多人培养成为公司的技术能手和岗位标兵。他们“传技不藏私”,将自己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当前,大亚湾正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扎实推进“鹅城工匠”锻造行动、“首席技师”培育行动、“青年能手”储备行动,支持中海油等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拓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功能,锻造一批制造业当家的技能人才大军。可以预见,在劳模精神的积极影响下,更多的年轻人才被吸引到这片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热土,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赋能 勇立产业转型潮头
近年来,大亚湾切入人工智能赛道,大力培育引进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与先进材料、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提出要积极参与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带,加快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启动人工智能科技园规划建设,积极引进更多人工智能项目和企业落户。
当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浪潮汹涌而至,劳模精神如同一座灯塔,以更丰富的内涵构建起大亚湾跨越式发展的价值坐标,引领着劳动者们在发展大潮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在偏远的马鞭洲岛,“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付省叁自学编程,用上万行代码解决了电气运行一线班组的综合管理难题。这种“守正创新”的勇气,正是劳模精神在智能制造时代的生动演绎。当他们手中的探测器变成智能传感器,工作手册变成数据模型,那份“干一行钻一行”的执着、“偏毫厘不敢安”的严谨却始终未变。他们用实践证明:在智能化的时代,开拓的勇气始终是破局的关键,创新的激情永远鲜活,劳动者的智慧取之不尽。
惠州日报记者曾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