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 为“白衣天使”插上人文之翼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用“心”重塑护理温度

2025年05月12日惠州日报专题
字号:T|T
    市一院“5.12”国际护士节庆祝及表彰大会。市一院供图

市一院“5.12”国际护士节庆祝及表彰大会。市一院供图

在南丁格尔的提灯之光穿越百年时光,现代护理的意义早已超越技术本身,成为一场关于生命温度的修行。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护理团队用“小”举措诠释“大”情怀,以温暖为变量,解出一道道动人的人文护理方程式——从手术室精准改良的俯卧体位,到新生儿暖箱旁录制的母亲心跳声;从老年病房走廊的夜光开关贴,到护士节插花活动中绽放的笑颜。这里的故事,是99.99%满意度背后的温情密码,是一项项人性化护理措施的生动实践,更是技术与温度完美融合的现代护理新范式。

“小细节”里的“大关怀”

在市一院,人文护理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其内涵早已融入每一位护理人员的血脉,化作清晨查房时为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轻轻系上的鞋带,化作新生儿监护室里循环播放的母亲心跳声,化作护士俯身为卧床老人翻身时,那一声温柔的“阿婆,我们慢慢来”。

走进新生儿科,“生命起点纪念服务”正在温暖着无数家庭。护理团队精心保存宝宝的第一缕胎发,制作“住院成长手账”,为重症患儿拍摄“家庭微电影”,用影像记录生命最初的坚强。在这里,每一项护理措施都体现着对新生命的极致呵护:“鸟巢式”水床模拟子宫环境,有效减少新生儿惊跳反射;特制温箱遮光布和降噪措施为宝宝营造安静空间;独立哺乳间里,柔和的灯光映照着亲子间最亲密的时光。对于新手父母,护理团队创新开展“家庭参与式护理”。通过“袋鼠式护理”增进亲子联结,设置“新手父母实训”课程教授基础护理技能,并制作“急救技能微课”短视频。一位早产儿母亲感动地说:“从不敢抱孩子到能独立进行护理,护士们手把手的指导,给了我做母亲的信心。”

针对老年患者,各种关怀设施在医院内随处可见。走廊里特制的扶手座椅、病房电源开关的夜光标识,处处体现着对长者的体贴。医护人员还定期组织插花、书法等活动,丰富住院老人的精神生活。83岁的李阿婆说:“这里的护士就像自家孙女一样贴心,连我讲的客家话都听得懂。”

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用特殊的方式维系着患者与家人的情感连接。每日定时的视频通话、录制的家人语音留言、精心设计的沟通图册,让无法言语的患者也能感受到亲人的关爱。

这些细致入微的护理措施,汇聚成医院特有的“人文护理清单”——一项项人性化服务标准,涵盖从环境设置到沟通方式的各个环节。庄彩蓝提到,“真正的护理质量不仅体现在技术指标上,更体现在那些让患者和家属暖心的细节里。”

“小创新”里的“大温暖”

李叔是一位退休教师,颈椎病折磨了他十余年。术前访视时,他的一句“这辈子低头批改作业太多,现在连抬头看天空都成了奢望”,深深触动了市一院手术室护理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该团队创新设计出既能保证术野暴露,又能减少患者面部和胸部压迫的俯卧中立位。

“传统俯卧位会让患者面部受压,而我们的改良方案就像为患者安装了一对‘隐形的翅膀’,在确保手术视野的同时,最大程度减轻患者不适。”市一院护理部主任庄彩蓝解释道。术后第三天,当李叔挺直脖颈站在窗边举起相册时,老伴那句“谢谢让他趴着也能飞的人”,让这项技术创新有了更深的注脚。

这样的故事在手术室并非孤例。复苏室里,围术期低体温防护技术,让患者在“温暖中苏醒”;新生儿科的“袋鼠式护理”让0.8公斤的“小豆芽”顺利度过危险期,完成生命最初的“发芽”;内分泌中医科的中药热奄包,则用氤氲药香抚平慢性病患者的焦灼……

为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市一院还实施了一系列流程优化措施:特别成立的消化内镜预约服务站提供“一站式”服务,患者等候时间缩短60%;智慧采血系统使检验效率提升2.3倍;日间治疗中心的流程再造让深静脉置管等操作实现“零等待”……

“护理创新的本质是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突破。”庄彩蓝表示,护理部将继续加大对护理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护理人员参与到创新实践中来,共同推动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小延伸”里的“大守护”

2024年出院患者回访率94.13%,这一数字背后是市一院大力深耕延续护理的成绩。在这里,专业护理服务突破了传统医疗机构的物理边界,通过系统化的延续护理网络,将温暖贴心的专业照护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为患者搭建起一座跨越医院围墙的“健康之桥”。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患者以及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护理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针对这一社会需求,市一院自2019年起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号召,在医院党委的支持下,护理部迅速成立延续护理服务工作小组,从制度建立、人员培训到服务流程优化,每一步都扎实落地。40多名团队成员五年来风雨无阻地穿梭在惠州的街巷之间,仅在2024年便为392名老年人及居家慢性病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赞誉。

护士潘裕芬至今难忘第一次走进陈阿公家时的场景:卧床的老人后背布满褥疮,家属内心无比煎熬痛苦。连续三个月,她风雨无阻上门换药,从清创止痛到营养指导,像照顾亲人般细致入微。当陈阿公褥疮问题逐渐好转,身体慢慢恢复,全家人终于重拾信心。“看到患者从绝望到重燃希望,我深刻体会到延续护理的意义。”潘裕芬动情地说。

目前,市一院已建立起完善的延续护理工作机制。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多种渠道实现无缝随访衔接;实施家庭赋能计划,为照护者提供专业培训;针对不同病种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确保每位患者都能获得最适合的康复指导。

“延续护理打破了医院与家庭之间的护理壁垒,确保患者在不同环境中都能获得连贯、专业的照护,有效促进康复并降低再入院率。同时,这也增强了医患信任,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庄彩蓝如是说。

从医院到社区,从病床到家庭,市一院的护理团队正用脚步丈量着医者仁心的广度,续写着一个又一个“出院不离护”的温暖故事。

“小团队”里的“大情怀”

“人文护理的前提,是护士先被温柔以待。”市一院深谙此理。英式下午茶减压活动、叙事疗愈培训、“家属式”进修护士关怀计划……市一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让护理团队在高压工作环境下仍然保持专业温度。

2024年,市一院实施“双向培养”模式,一方面,接收来自省内外18家医院的100名进修护士,通过系统培训将“市一经验”播撒至基层;另一方面,精选54名护理骨干赴21家基层医院开展对口帮扶。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多重效益:既提升了基层护理队伍的专业能力,促进了区域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又深化了帮扶人员的职业认同,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这些努力结出了丰硕成果,护理团队屡获省级以上荣誉,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99%的高位。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实现了优质护理资源的共享共赢,优质护理服务得以惠及更多基层患者。正如一位基层医院护士所言:“‘市一经验’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护理文化的传承。”

从“病本位”到“人本位”,市一院护理部用多年探索证明:真正的医疗人文,既体现在精密仪器的娴熟操作中,更蕴含在守护病患时的温柔细节里。从手术室的技术革新到病房的暖心服务,从院内专业护理到院外延续照护,护理人员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服务环节。在技术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中,重新定义了现代护理服务的价值内涵。

惠州日报记者伍磊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