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区强化党组织联建共建为基层赋能

“三个一百”行动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2025年05月13日惠州日报惠城新闻
字号:T|T
    党员教师到结对学校讲授思政课。

党员教师到结对学校讲授思政课。

    农技干部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指导。

农技干部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指导。

初夏时节,走进惠城区横沥镇大利村和洋圳村,只见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正茁壮成长。为促进结对共建村集体经济增长,今年春耕时节,惠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选择这两个种植面积相对集中连片的村开展粮食绿色高产创建项目,为种植户发放4500多公斤的优质稻种,并通过培训推广水稻施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以水稻绿色高产示范片建设推动粮食稳产、高产,助力乡村振兴。

为解决基层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力量保障单一、企业发展瓶颈难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突出问题,去年以来,惠城区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三个一百”行动(百村共建、服务百企、百校共建),通过强化党组织联建共建,进一步统筹资源力量向基层集聚、在基层服务、为基层赋能,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整体效能。

百村共建

助村(居)解决民生实事67件

针对基层治理中面临的人力资源不足、治理能力和水平不高等问题,去年10月以来,惠城区开展党建引领百村共建行动,推动市、区机关单位党组织与全区225个村(社区)全覆盖结对。“我们希望通过项目化帮带发展、党员帮办解难等方式,持续推动抓党建促‘百千万工程’,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惠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小岚村只有一个开放式篮球场,缺乏健身场地。”“水东村村民在当地就业的意愿强烈。”“马岭村、霞塱村村民都想提升就业技能……”惠城人社系统党组织与横沥镇小岚村、水东村、马岭村等7个村(社区)开展结对共建,村(社区)党组织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列出“需求清单”。收到“需求清单”后,区人社局从党建共建、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清单”。双方就两份清单进行研判论证、调整完善,形成“供需匹配”的共建清单,有效提高了结对共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纳入结对共建后,横沥镇墨园村通过挂钩单位争取区级政策资源支持,创新实施“强村公司+强村合伙人”运营共创计划,打造墨园古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村集体收入2年间翻4倍、村民增收约800万元,助力横沥镇上榜“全国千强镇”。

目前,通过百村共建,各结对单位累计帮助村(社区)解决民生实事67件。其中,通过问题交办机制解决村道修复、危桥改造、水利设施修建等实事20件。

服务百企

“服务官”解决民企反映问题102个

作为惠州市经济大区,惠城集聚众多企业。为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突破难等问题,惠城区开展党建引领服务百企行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主动结对辖区重点企业,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小金口街道主要负责人结合党建引领服务百企工作深入企业调研走访,了解到先进科技(惠州)有限公司居住在香港及深圳的员工通勤不便的问题后,及时对接市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协调推动早上8点深圳站(罗湖)车次经停惠州北站的高铁班次,解决企业员工跨城通勤问题,获企业高度评价和认可。

江北街道在“服务官”结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班子成员“一对一”挂钩企业走访制度。自今年4月起,以申报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家补贴活动为契机,该街道组成专班重点引导企业将销售数据纳入本地统计。通过协助品牌方梳理多区域经营数据、优化财务结算流程,推动企业将原分散在外的业务集中至江北街道主体,有效提升辖区社消零数据规模。一季度,参与申报国家补贴的企业拉动街道限上社消零4.96亿元。

服务百企行动开展以来,区四套班子领导带头,镇(街道)、区直部门“一把手”担任“服务官”,“一对一”结对服务143家工业、商贸、建筑、农业等重点企业,并实行“无事不扰”“企呼速办”机制,实打实协助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各类问题,当好企业发展服务员。

今年春节复工以来,“服务官”累计走访企业328次,线上联系服务454次,有效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用地、用电、融资、税费、子女入学等问题102个,以优质服务推动惠城高新区获评粤港澳大湾区“最佳经济功能区”。

百校共建

中心区学校帮扶乡村学校

惠城区学龄人口多,辖176所学校,其中40所乡村学校分布散、覆盖面广,教学设施比较薄弱、教师流动性大,迫切需要优质教育资源。为此,惠城区计划从2024年9月起至2026年8月,用两年时间开展党建引领百校共建行动,推动51所中心区学校与51所乡村学校党组织相互结对,从党建、教学、思政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对口共建。

去年9月,位于市区的市光彩小学和三栋镇中心小学结为共建学校。双方共同开展了以“党建引领强教研、校际交流促发展”为主题的道德与法治、数学等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让三栋中心小学老师受益良多。

共建过程中,中心区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因校制宜开展帮扶,确保结对工作个性化、精准化,为乡村学校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避免结对共建“复制粘贴”。师徒结对帮扶、教师到校跟岗、开展教育教学集体教研……一年多来,各结对学校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中心学校选派优秀党员教师向下示范带学、有序推动乡村学校党员教师向上跟班学习,形成“输血”和“造血”双循环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促进教师双向成长,双方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共同提高。

记者获悉,接下来,惠城区将继续构建大抓基层的工作格局,持续推动资源、力量、服务向基层倾斜,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切实以深化党建引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通讯员梁晓婷 谢荣荣

惠城事·汇言堂

党建引领破难题 供需匹配促发展

——惠城区“三个一百”行动的实践探索

惠城区创新实施的党建引领“三个一百”行动,以组织优势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用系统思维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

在乡村振兴主战场,“需求清单”与“建议清单”的精准碰撞,折射出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的转型升级。墨园村古村活化项目两年增收800万元的实践表明,当党建共建从“输血”转向“造血”,沉睡的资源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面对企业发展的急难愁盼,“服务官”制度架起了政企连心桥,服务企业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破题,党员干部以“企呼速办”的作风诠释了营商环境优化的深层内涵。

教育均衡发展篇章中,惠城中心区学校与乡村学校形成既送理念又育人才的共建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如活水流动,为破解城乡教育差距提供了可持续方案。

党建引领不是空洞口号,而是要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当惠城224个党组织成为发展引擎,当143名“服务官”化身解题能手,当51对学校架起智慧桥梁,便织就了城乡协同发展的经纬线。期待这种党建引领、精准发力的“供需匹配”式帮扶,在基层治理中结出更多硕果。(彭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