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同心筑梦“十四五” 残疾人事业书写温暖答卷

2025年05月17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缝纫技术培训。

缝纫技术培训。

    面点制作培训。

面点制作培训。

    市康复中心在为残疾儿童开展语言领域集体康复教学活动。

市康复中心在为残疾儿童开展语言领域集体康复教学活动。

编者按 “十四五”以来,惠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用心用力用情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从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到康复服务的精准覆盖,从教育就业的多元拓展到文化体育的蓬勃发展,从无障碍建设的日益完善到残疾人服务流程的持续优化……积极回应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力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不断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在推进残疾人事业现代化进程中交出了一份暖心“答卷”。

2501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城乡就业比例达69.57%,全省排名前列;

全市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2022~2024年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辅具适配率2023~2024年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

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定点机构增至42家;

累计投入资金129万元,为248个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

“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省残联精心指导下,我市坚持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残疾人权益保障更加有力,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党建引领聚合力

奏响残疾人事业

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残疾人工作最大的政治优势。一直以来,全市残联系统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以高标准党建引领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5日,市残联党总支组织党员志愿队深入社区,上门为疑似听障人员及高龄老人开展耳道健康状况检查、听力阈值检测和听力辅具评估,宣传助听器、人工耳蜗适配补贴等惠民政策。“从前不知道,自己说话越来越大声是听力下降的原因,以后我要定期检测听力,如果需要,就及时申请补贴,适配助听器。”骆阿姨说。

“十四五”以来,市残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开展“互融共联·惠残助残”党建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定期服务残疾群众,真正让党员干部“心”入群众、“身”入基层,充分发挥全市残联党组织政治功能及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推进“为群众办实事”,聚焦残疾人就业、托养服务、康复机构建设、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深入一线调研;大力践行“四下基层”,推动党建亮点工程建设,结合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生日及“部门下沉,共建一流”活动,深入惠城区桥东街道、仲恺高新区潼湖镇等地调研基层残疾人组织工作开展情况,打通为残疾人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组织开展“绿美惠州”植树、“爱耳日”辅具宣传进社区、“世界孤独症日”、“全国助残日”、“百企帮百家”、“艺启爱 绘精彩”美育同行等活动,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近300户,切实做到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党组织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党员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党建引领之下,残疾人办事更暖心,生活更安心,对未来更有信心,全社会扶残助残氛围日益浓厚,全市志愿助残呈现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服务精准的良好态势。

多措并举促就业

培育残疾人自我发展“新动能”

“‘美丽工坊’让我找回了自信,虽然行动不便,但我还有一双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更好的生活。”家住惠城区汝湖镇东亚村的何思琪自幼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由于身有残疾,难以外出打工,只能常年守在家中。去年,在市残联帮助下,我市首家“美丽工坊”——惠城区鹅城巧娘手工艺发展中心为何思琪免费上门送教。经过培训,何思琪手工编织技术日益纯熟,从最初对编织技术一窍不通,到现在掌握各种编织技巧,能熟练编织各种手工艺品。得益于此,她的经济状况也有了改观,现在靠编织各种手工艺品每个月就能增收好几百元,这让她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市残联根据残疾人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聘请高校老师、行业技术能手,开设了多种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包括残疾人电商直播、服装裁剪、中式面点制作、西式面点制作、网络销售、农村实用技术及线上客服等,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针对不同学历、不同技能的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推荐就业服务;充分发挥市残疾人创业孵化服务基地带动作用,开展残疾人创业孵化服务工作,促进残疾人更好地自主创业。

多措并举促就业创业,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就业培训学到一技之长,过上了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市残联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建立5个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以及81个辅助性就业机构,通过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个体创业、农村种养等多种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累计新增就业17389名,2021~2024年连续四个年度新增就业完成率排名全省前列,至2024年底全市就业残疾人25010名,残疾人就业率达69.57%;累计为10258名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培训,2021~2024年连续四个年度新增培训完成率排名全省前列。

压实责任强保障

织密织牢底线民生“安全网”

“再苦再累,我也不会放弃他。”惠城区居民刘玲(化名)坚定地说。因为儿子脑瘫不会说话、不会走路,20多年来,她在家全职照顾孩子,家里生活开支主要靠丈夫打工维持。“还好政府帮了许多,每个月能领到低保,还有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刘玲说。

在我市,类似刘玲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为兜准兜牢残疾人民生底线,“十四五”以来,市残联严格落实好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制度,持续强化与民政、人社、医保等部门沟通协调,残疾人兜底保障更加有力。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发放“两项补贴”7.88亿元。其中,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89亿元,惠及16846名残疾人(2025年3月底在册享受人数,下同),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99亿元,惠及48285名残疾人,做到“应补尽补”。20371名残疾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资助45004名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20025

名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完成288户因自然灾害造成新出现的危房改造,累计投入资金129万元为248个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做到“应改尽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市残联还联合相关部门组织爱心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力量,对全市纳入省级防止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制定“一户一案”帮扶计划,对有劳动力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种养业、创业、培训、就业等形式项目帮扶,对没有劳动力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医疗、康复、教育、权益保护、节日慰问等形式资金帮扶,让更多残疾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024年,市残联联合市、县(区)工商联扎实开展“百企帮百家”活动,动员企业和商(协)会帮助全市残疾儿童及防止返贫对象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将全市119户在训残疾儿童和防止返贫残疾人家庭作为帮扶对象,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模式,通过种(养)殖业、家庭创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康复医疗、教育资助、心理疏导、走访慰问、灵活性就业等多种形式,进行结对帮扶。截至目前,投入帮扶资金18万余元,走访慰问201户次、康复医疗85户次、教育资助73户次、就业介绍18户次、技能培训9户次、灵活性就业12户次、家庭创业4户次、心理疏导13户次、种养殖业3户次,充分体现帮扶内容的多样化、实用性、有效性。

扩量提质优服务

努力实现残疾人康复救助更精准

家住惠城的小珊是一名听力残疾孩子,出生不久被确诊为双耳重度听力障碍,她一度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幸运的是,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保障下,小珊顺利植入人工耳蜗,并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接受免费康复训练。渐渐地,小珊学会了与人正常交流,还学会了唱歌、朗诵。

康复是广大残疾人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十四五”以来,市残联积极推进残疾预防工作,严格落实《惠州市残疾预防行动方案(2022-2025年)》,建立完善残疾预防体系,设立“基本康复服务包”保障经济困难家庭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兜底解决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问题,保障残疾儿童“应救尽救”。稳步推进7~17岁儿童及成人适应性训练和支持性服务,广泛开展辅具适配及人工耳蜗救助等工作,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着力增强康复服务供给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扩大康复受益面,提高康复服务质量。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定点机构增至42家,其中公办机构10家,民办机构32家,配有康复专业技术老师791名。“十四五”以来,全市共投入各级儿童康复训练救助经费11919万元,为7305人次提供康复训练救助;投入各级人工耳蜗手术救助经费454.5万元,为99名听障儿童提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救助;投入各级精准康复与辅具适配经费3711.3万元,为103469人次提供精准康复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不断提质增效,服务覆盖面逐年增长,我市基本康复服务率和辅具适配率持续排名全省前列。

优化服务促共享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便捷

在市区江北市民服务中心十字路口信号灯旁,一排醒目的黄色装置引人注目。这些装置正是为助力盲人独立、安全过马路而设计的智能过街音响。为提升盲人过马路的便捷度,去年8月,市残联联合有关部门在市区江北市民服务中心设置智能过街音箱提示装置,实现红绿灯的语音播报功能,让路况信息“可听可感”,从而为视障人士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无障碍环境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为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四五”以来,市残联不断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无障碍设施的覆盖率。在市区5条主要交通线路55辆公交车上安装车载导盲系统,为视障人士免费配送导盲终端机1200台,举办广东残疾人文化节惠州市系列活动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教育是残疾人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近年来,我市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融合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全市实现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12年免费教育。截至2024年底,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7%,271名残疾学生考上大学。联合爱心社会组织实施“南粤扶残——扶志助飞”助学活动,让莘莘学子感受社会的温暖,得到良好的教育。来自博罗的受资助残疾人学生杨琪(化名)高兴地说:“我已经连续两年享受助学金,每年3000元,给了我这个困难学生极大的财力和精神支持,让我能在校安心读书。”

体育健身是残疾人改善身心状况、提高生活品质、激发精神力量的有效途径。“十四五”以来,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壮大,残疾人运动员佳绩频传:2021年在东京残奥会上获得“一金两银”,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残运会上共获得19金4银8铜;2023年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获得2金1银1铜,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竞技体育项目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18枚,获得群众体育项目银牌1枚、铜牌2枚;2024年巴黎残奥会上2名运动员斩获铜牌……一枚枚奖牌,彰显了我市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做好残疾人工作,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和谐稳定。接下来,市残联将立足新起点,紧紧围绕重点工作,坚持兜底与扶持并举、保障与发展并重,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效,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奋力开创惠州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新局面。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通讯员蓝浩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