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智造脉搏 解码活力密码

“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惠州三家企业开展深度调研

2025年07月02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在胜宏科技开展集中调研采访。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在胜宏科技开展集中调研采访。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6月26~27日,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惠州,深入我市三家标杆企业,在生产线与实验室的实地探访中感受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创新动能,解码这座城市的产业活力基因。

胜宏科技

智慧工厂里的“数字蝶变”

当采访团走进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的镭射车间,一台高精度镭射钻孔机正在以超高的精度加工盲孔,激光束在电路板上跳跃,几乎听不到传统工厂的噪音。“这条生产线每分钟可打出4万个镭射孔,通过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人力成本较传统产线降低近50%,展现出新一代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的高效优势。”该公司董事长陈涛介绍了这个同行业全国首家新一代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

在AI算力PCB展区,一块高阶HDI电路板引发关注。“我们为英伟达定制的服务器PCB,能承载每秒千万亿次的运算需求。这种电路板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的高端服务器,为AI算法的高速运行提供了稳定的硬件支持。”该公司技术人员解释,“从2016年布局AI领域至今,我们提前三年跟进芯片迭代,如今已实现32层高多层板的批量生产。在研发过程中,我们的团队攻克了多层板压合精度、信号完整性等多个技术难题,才实现了如今的批量生产。”数据显示,胜宏科技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43.12亿元,净利润同比激增339.22%,其背后是超300项有效专利构筑的技术壁垒。这些专利覆盖了PCB设计、制造工艺、材料应用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护城河”。

“过去PCB行业被贴上‘高污染高能耗’标签,而现在我们用智慧工厂颠覆这一认知。”陈涛介绍,胜宏科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先进的水处理系统,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水重复利用率超90%。从自动化搬运到节能设备选型,该公司单位产值能耗较行业平均降低40%。“除了光伏屋顶,我们还在工厂的各个角落安装了节能灯具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能源的精细化管理。”这番话在ESG认证公示墙上得到印证——该企业已连续四年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并跻身全球PCB企业第11名。

胜宏科技的全球化布局同样令人瞩目。2023年并购新加坡MFS后,该公司形成“软硬兼具”的产品矩阵;2024年并购泰国APCB,累计投入超5亿元推动转型升级;越南工厂项目拟投资5.2亿美元。“今年6月投产的总部厂房四期,从奠基到投产仅用5个半月,这就是‘胜宏速度’。在厂房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模块化施工和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陈涛说。

利元亨

激光实验室里的“固态革命”

6月27日上午,采访团走进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激光实验室,一束蓝色激光正穿透0.01毫米的金属箔片,为固态电池极片做切割试验。“这是我们6月刚推出的硫化物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核心设备。该设备采用了最新的激光切割技术,能够在保证切割精度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杜义贤介绍,5款关键装备全部自主研发,其中电极辊压设备精度达行业领先水平。“在研发电极辊压设备时,工程师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才将设备精度提升到行业内领先水平。”

在智慧仓储物流区,AGV移动机器人在AI算法调度下穿梭,物料自动配送系统让传统仓库的“人找货”变为“货找人”。“我们的AI算法能够根据订单需求和库存情况,自动优化配送路径,使物流效率提升40%以上。”利元亨子公司舜储智能总经理段亚杰介绍,目前已有来自海外的批量订单。这些海外项目不仅为利元亨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提升了中国智能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

展厅里,一面专利墙上记录着企业23年的技术攀爬史:超过4000项知识产权、13.55%的年研发投入占比、全球前三的锂电装备市场占有率。“我们从七八个人的小团队起步,如今为行业头部客户提供全流程装备。在创业初期,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等诸多困难,但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利元亨副董事长卢家红说,他们的创业故事,与墙上“Play with Lyric”的标语形成呼应。

利元亨的全球化战略颇具前瞻性,成立了统筹全球业务的上海子公司,并先后在德国、波兰、瑞士、英国、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成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拓展建立了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生产基地,能够满足客户本土化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需求。“我们的海外布局有三方面价值:拓宽研发视野、应对产业周期、支撑战略发展。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前沿技术动态,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加入我们的研发团队。”卢家红举例,“交付到欧洲的装备正在改变当地产业格局,过去几年德国街头的新能源汽车明显增多,这就是中国装备的影响力。我们的装备不仅提高了当地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产效率,还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亿纬锂能

超级工厂里的“能量跃迁”

6月27日下午,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展厅的玻璃幕墙上,“CREATE 碳中和行动计划”的标语十分引人注目。采访团在展厅内通过实物展品,直观感受这家企业的技术脉络。

该公司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技术已进入量产筹备阶段。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钠离子电池则具有成本低、资源丰富等优势,这些前沿技术的量产将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展厅里,一枚胶囊内窥镜电池引发广泛关注。这种仅黄豆大小的电池,支持5000万次以上的医疗检测,它采用了特殊的材料和封装工艺,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锂原电池的销售额和出口额连续9年位居国内第一,如今更将技术延伸至氢能电解槽等领域。在氢能电解槽的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致力于提高电解效率和降低能耗,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数据显示,亿纬锂能2024年营收486亿元,储能电池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

“当欧美还在讨论电池回收成本时,我们已实现90%的材料回收率。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通过先进的回收技术和工艺,对退役电池进行高效回收和再利用。”公司相关负责人提到,循环经济不仅是环保命题,更是竞争力来源,通过电池回收,不仅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记者点赞

“绿色+智造”双轮驱动书写惠州活力新篇

为期一天半的调研,让《人民日报》记者韩鑫颇有感慨:“原以为惠州只是生态城市,没想到制造业转型如此迅猛。惠州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认知转变背后,是惠州以“3+7”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崛起的战略定力。当胜宏科技的电路板承载AI算力浪潮、利元亨的激光束划破固态电池技术壁垒、亿纬锂能的电池为万物互联提供能量,这座城市正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书写着“智创赋能”的产业新篇。

《中国青年报》记者魏婉则发现了更深层的活力密码:“惠州对青年人才的重视超出预期,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非常关心青年人才的发展。事实证明,‘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在这里不是口号!”魏婉说,经过采访她发现,利元亨的研发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68%,胜宏科技向青年工程师发出年薪60万+的“招才令”,这种对人才的渴望让城市充满后劲。“惠州的企业不仅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还为他们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经济日报》记者赵东宇在参观企业生产线后发出感叹:“智慧工厂的灯光与西湖的波光交相辉映,这或许就是‘活力中国’的生动注脚。”赵东宇说,当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惠州的生态优势形成共振,这座大湾区城市正以独特的“绿色+智造”双轮驱动模式,为“活力中国”的宏大叙事增添鲜活的惠州注脚。“惠州的发展不仅展现了中国城市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方面的成果,也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