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沥林镇泮沥村党委书记陈小红带领村民走上强村富民乡村振兴路

心系民生办实事 聚力家乡谋发展

2025年07月02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陈小红。

陈小红。

在仲恺高新区沥林镇泮沥村,红头葱从田垄间的普通作物变为远销海外的“金疙瘩”,闲置土地上崛起了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曾经的传统村落蜕变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泮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红的深耕细作。

今年5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通报了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名单,我市共有10人上榜,陈小红名列其中。这位扎根乡村的基层干部,以“头雁”之姿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突围

特色农业+工业项目,集体经济“滚雪球”式发展

“红头葱从2008年起就是本地特色产业,泮沥村是红头葱种植产业特色村。”陈小红的话语中透着对家乡特产的自信。

2023年10月,泮沥村成立了惠州塘下红头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搭建起“党建+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将全村220亩种植地纳入统一管理。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过去“货车进村收购,价格客商说了算”的被动局面。通过搭建供销信息平台、对接海外市场,泮沥红头葱成功叩开新加坡等海外市场的大门,出口单价也有了提升。数据显示,当地红头葱产值从2023年的400多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600多万元,成为村民口中实打实的“致富法宝”。

产业振兴的棋局不止于农产品销售。陈小红深谙“造血”比“输血”更重要的道理,系统梳理村里的闲置土地和厂房资源,通过规范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引入优质产业项目1宗,出租厂房6907平方米,为村集体提供稳定收入来源。在村庄规划上,以X204线为轴,将泮沥村科学划分为“路南工业+路北农业”两大发展片区:路南8个村民小组以集体土地出租、村企合作模式吸引企业落户,用产业收益反哺基础设施建设;路北5个村民小组则聚焦荔枝、红头葱等特色农业,推动成立专业合作社,构建“特色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格局。如今的泮沥村,既有厂房里的机器轰鸣声,也有果园里的欢声笑语,集体经济“滚雪球”式发展的态势已然形成。

治理升级

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加快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房子靓了,道路宽了,连空气都感觉更清新了。”泮沥村村民对村庄的变化感触颇深。

陈小红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严格对标“四个基础条件、七方面任务、八项负面清单”要求,带领党员群众完成农房风貌提升98栋、植绿2941株、清理生活垃圾67.8吨;大力推进落实“门前三包”、人居环境整治包干入户制度,并将相关要求写入村规民约,形成“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良性循环;牵头制定泮沥村“百千万工程”年度重点工作清单,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将绿美仲恺生态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巩固现有林木1500亩、果树3000亩、古树15棵,带领党员群众种植乔木灌木1000余株,让闲置林地和房前屋后披上“绿装”;在农房建设方面,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指导村民按风貌管控图施工,确保乡村建筑既美观又有序。2024年,泮沥村先后获得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惠州市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这些“金字招牌”正是对治理成效的最好褒奖。

“赚到钱了,就要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陈小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年为村民购买新农合医疗保险,是她雷打不动的承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企业,为村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是她心系民生的具体实践。在她看来,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民生温度的提升。为了让泮沥的特色农产品被更多人知晓,她借助荔枝文化节、碌鹅节等大型活动,推广红头葱、荔枝、农香饭店“金牌碌鹅”等特产,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营销网络。如今,在她的带领下,泮沥村依托“百千万工程”这一关键抓手,向着产业更旺、乡村更美、村民更富的目标迈进。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钟玮 通讯员惠仲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