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街道

荔枝获奖传佳话

擘画品牌升级与农文旅融合新蓝图

2025年07月07日惠州日报惠阳新闻
字号:T|T
    全坑村种植的桂味、糯米糍和仙进奉正在火热销售。

全坑村种植的桂味、糯米糍和仙进奉正在火热销售。

日前,在第三届惠州市优质荔枝擂台赛上,惠阳三和街道全坑村天龙种植场选送的糯米糍和桂味脱颖而出,斩获铜奖和优秀奖。全坑村是“百千万工程”省级典型村,山清水秀、群山环绕的自然环境为天龙种植场出品好果奠定基础。种植场负责人黄律达多年来致力于将“果园+林下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与无人机喷药等先进科技手段相结合,推动农业发展。

“果园+林下养殖”生态循环模式减少施药

黄律达从小在惠阳淡水长大,三和街道全坑村是他的家乡。十多岁起,他便开始协助家人种植荔枝,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今,他家种植园有300余亩,种植了荔枝、龙眼、菠萝蜜等多种果树,同时在树下散养几百只鸡,形成了“果园+林下养殖”生态循环模式,有效节约成本、提升果实和鸡肉品质。

黄律达介绍,果园中最老的荔枝树种于1993年,由于口感不佳,他通过不断摸索,逐步嫁接了新品种。如今,果园拥有三月红、白糖罂、妃子笑、桂味、糯米糍、冰荔、仙进奉等多个荔枝品种,每年五月开始采摘荔枝,随后是龙眼和菠萝蜜,收获期持续到十二月。

目前,这里种植的桂味、糯米糍和仙进奉正火热销售,尤其是新品种仙进奉和冰荔,凭借果肉厚实、甜度出众的特点,获得市场的一致好评。每天,他请来10多名工人采摘、分拣、打包和发货,通过冷链物流将荔枝销往全国各地。在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旁,一群土鸡在果树下悠闲地散步,在草丛中欢快地啄虫。黄律达说,“果园+林下养殖”生态循环模式不仅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带来额外收入,也提高了果实和鸡肉的品质。

据了解,2023年起,黄律达开始采用无人机飞防技术防控病虫害,这一创新举措极大提高了喷药效率,减少了农药浪费和环境污染。科技的助力让他的果园管理更加轻松高效,为种植高品质荔枝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创新举措是获奖的重要因素之一。”黄律达说。

“百千万工程”助力农林牧渔业产值连续增长

三和街道向来以制造业为主导,来自这里的荔枝获奖了,成为辖区群众热议的佳话。以天龙种植场为代表的特色农业项目正是三和街道借“百千万工程”激活乡村振兴活力的生动实践。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三和街道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连续两年正增长:2023年微增0.5%,2024年劲升9.3%,2025年一季度再涨7.5%。

全坑村党支部书记黄德贤介绍,作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全坑村近年来变化巨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提升,产业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连接全坑村多个村民小组和千亩良田的道路,也被评为惠州市2024年度“最美农村路”,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快车道”。通过“农户委托代耕”模式,全坑村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流转约几百亩土地,种植玉米、番薯等作物以增加收益。同时还发动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植绿、认种撂荒耕地,以“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注册强村公司和村级农产品品牌,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注入新动能。

接下来,全坑村将围绕一产做好文章,如注册优质水稻品牌、深挖荔枝果树资源,探索本土品牌。三和街道也将乘势擘画品牌升级与“农文旅”融合新蓝图,让特色农业成为集体经济增收的鲜亮底色。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 通讯员黄旖旎